本报讯 近年来,甘孜县深入践行“康巴党旗红·有事找党员”党建品牌理念,以“红旗飘起来、身份亮起来、阵地用起来、服务动起来、支部强起来”为抓手,将党员服务触角延伸至生态保护、文旅服务、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各个领域,通过“红色行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有困难找党员”成为群众共识,让“服务群众”成为党员自觉。
在虫草采集季等关键节点,党员主动扛起生态保护责任,用行动守护高原净土。该县组建由180 余名党员骨干构成的虫草山综合管理专班,划分6个“党员责任区”、设立5个临时党支部,构建“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员行动”三级体系。党员们每日清晨携带藏汉双语版《草原保护手册》,深入帐篷、草场开展巡山宣讲,用“挖虫草护草皮”的通俗案例讲解生态保护政策,累计覆盖牧民7500余人次。同时,带头践行“无痕采挖”,组织群众对采集区域进行草皮修复,采用“分层覆土 + 草种补种”技术,修复草皮2000余亩,让虫草山在收获季后依然保持青绿。在日常生态治理中,党员带头组建环保志愿队,下雄乡、大德乡等地划分党员责任区,定期清理牧场、河道垃圾,将“守护雪山、爱护江河”的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生态保护氛围。
以“党建+旅游”模式为抓手,党员志愿者成为景区服务的“主力军”,让游客感受“红色服务”的温度。在丹霞小镇、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等重点景区,140余个“党员示范岗”醒目矗立,400余支佩戴“康巴党旗红”标识的党员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游客集中区,累计为3万余人次提供路线指引、高原反应应急处理、藏汉双语讲解等服务。同时,党员骨干牵头策划15场非遗文化展演、民俗节庆活动,组织传承人展示藏族刺绣、唐卡绘制等技艺,吸引44万游客体验,他们既是服务者,更是文化传播的“红色使者”。党员带头开展景区清洁行动,定期清理栈道垃圾、擦拭标识牌、维护公共设施,让景区保持洁净。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党员带头闯市场、传技术,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该县培育的36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个家庭农牧场中,党员担任负责人或技术骨干的占比达65%。在斯俄乡藏香猪养殖合作社,党员洛桑带头试养、攻克高原养殖技术难题,带动30户农户加入,年出栏量达800余头,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在“罗布林手造”民族手工艺孵化园,党员技术团队开展刺绣、金属锻造等技能培训,帮助120余名群众实现 “居家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党员主动对接市场,为合作社打通销售渠道,通过组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直播带货等方式,将藏香猪、牦牛肉等特色产品推向市场;在民俗节庆活动中,党员带头搭建展销摊位,帮助群众销售手工艺品、土特产品。
以“党建+网格化”为载体,党员扎根网格、贴近群众,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在全县划分的284个党员责任网格中,每名党员网格员随身携带“民情记录本”,每周入户走访收集诉求。通过“月报、季研”机制,累计解决群众住房修缮、医保报销、子女入学等急难愁盼问题2.58万余件。同时,成立30个党员调解委员会,党员用“唠家常”“讲政策”的方式化解邻里纠纷、土地矛盾70余起。在实现100%行政村无线网络覆盖基础上,党员带头推广“线上办事平台”,帮助群众在线办理证明、补贴申请等业务1.2万余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开展场法治宣讲,发放藏汉双语资料,用山歌、情景剧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
“康巴党旗红,有事找党员”系列活动开展以来,该县党员累计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解决各类问题3万余件,党群干群关系愈发紧密。下一步,甘孜县将持续完善“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让党员服务更精准、更长效,让红色品牌成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古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