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24日

《藏茶传》:为古道“立传”,为藏茶代言

◎高富华

1939年8月23日,孙明经跟随川康科学考察团第一次来到康定,受到一位锅庄女主人的热情款待。

折多河从街道中间流过,把康定城一分为二。孙明经站在康定的制高点——跑马山俯瞰这座小城为今天的康定留下了旧影。

透过孙明经的镜头,后人能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院子,这就是“锅庄”。孙明经拍摄下了康定48家锅庄的珍贵影像,现在这些照片已经定格成了永恒的记忆。康定最后的锅庄也已在20世纪80年代被拆除。

1944年8月9日,孙明经从成都出发,再次踏上了茶马古道的考察旅程。与吴作人相见后,俩人相约,一个用镜头,一个用画笔,展示茶马古道。

36天后,孙明经回到成都,而吴作人直到次年2月初才结束在康藏的采风之旅。

吴作人在雅安到康定这条蜿蜒崎岖的山路上,看到背夫背着重重叠叠的茶包,一步一步艰难地到了康定;走进康定锅庄,看到缝纫工匠将竹篾包装的茶改成牛皮包装;沿折多河出南门,看到藏族姑娘背着牛皮包装的茶成群结队地走向南门外;出南门到关外,看到一队队正驱赶着牦牛的商队走进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进入青藏地区时,看到藏商以“行商”的形式,边走边销售茶叶;在天苍苍地茫茫的草原上,看到藏族同胞们围坐在草地上,大碗喝茶……

喝到这一碗茶,要历时一年半载,其中的千难万险,更是一言难尽。

为什么藏族同胞喜欢“雅安藏茶”?吴作人在深入研究时发现,“雅安藏茶”是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于是,吴作人决定用手中的画笔,为古道立传,为藏茶代言。

尺幅千里,吴作人创作了《藏茶传》卷轴画。但这幅画从未公开展出过。之所以没有公开展出,是因为吴作人将此画赠送给了时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2023年5月,随着《吴作人全集(民国时期)》的出版发行,这幅消失半个多世纪的作品,得以“重见天日”。

也许正因亲眼看见背夫跌进大渡河的悲惨一幕,吴作人开篇的首幅画就是“藏茶入藏”:一背夫背负着沉重的茶包,艰难地行走在崇山峻岭中。

《藏茶传》画高38.4厘米,长299.7厘米。再加上引首,全长近4米。除引首外,整幅长卷从右到左描绘的是汉茶入藏到改装藏茶、乌拉娃背茶、牦队运茶、集市易茶、牧民煮茶的场景,画面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一帧一帧完整地呈现了雅安藏茶从生产、运输、加工、销售到品饮的全过程。

卷尾还有吴作人先生自题:“卅四年夏吴作人写藏茶传”,并有他本人“作人”印章。卷轴上还有沈尹默的题字和印章,卷轴外,还有傅抱石“吴作人藏茶传”的题签和他的印章,说明吴作人特别喜欢《藏茶传》这幅作品,曾为《藏茶传》举办过鉴赏活动。

于笔墨丹青中见画意。《藏茶传》所描绘的内容,是从民族志的角度对川康地区“藏茶”的叙事,也是对川藏茶马古道考察的完整记录。更为难得的是,吴作人先生的绘画与孙明经在康藏考察的影像资料有异曲同工之妙,既可相互印证,也可互为补充。

为古道立传的还有一位名叫福田眉仙的日本画家。

100多年前,一位名叫福田眉仙的日本画家也从红牌楼出发,朝着雪山前行,来到贡嘎山下。

“要想绘出真正的日本画,就得去中国全面地练习数年写生。”

1909年,34岁的福田眉仙来到中国,在中国采风三年。

三年间,他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写生作品。回国后,他先后出版了《中国大观》、《支那三十画卷》等绘画集。

《中国大观》分“长江卷”和“黄河卷”,在“长江卷”中,有一组从雅安到康定茶马古道的速写,古道、背夫、雪山、大河尽入画中。而在他的“长江万里图”中,虽然他的笔墨从上海长江口画到了四川大雪山下,但在四川着墨颇多,最有意思的是他以成都为中心,往北画“蜀道”,一直画到了剑门关,往西画“西藏路上”,画到了大雪山下。

在他的笔下,蜀道和川藏茶马古道是连在一起的。

福田眉仙原名福田周太郎,正是因为他感受到峨眉山的巍峨壮观,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福田眉仙”。从此,这个饱含着中国情结的名字,伴随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