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25日

格桑花开别样红

我州绘就人才服务同心圆

◎州委组织部

指针拨回到2024年11月。

此时的川西高原,已是一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

低温、冰雪挡不住国家科技特派团色达团成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哲的行进步伐。她奔赴平均海拔4127米的色达县,开展霉变燕麦干草处理技术推广及现场交流指导。

“过去,燕麦草打捆或堆垛后容易发霉变质,牦牛夏饱、秋肥、冬瘦、春乏,出栏率较低。吴教授来了以后,迅速锁定症结,创新探索出高原青贮法,指导我们制作青贮燕麦草罐头,攻克冬季牦牛缺草难题,助力全县牦牛死亡率从6%降至3%,年出栏商品牦牛由原来0.6万头提高到现在2万头。”色达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负责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色达团的一员,吴哲教授如同绽放在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而众多像她一样默默奉献的科技帮扶专家,汇聚成连绵的“格桑花海”,在广袤的康巴大地上绽放出一幅壮美画卷。

育当先,厚植人才成长新沃土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对于一个地方发展也是如此。我州紧紧围绕农牧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科技帮扶专家资源,不断丰富育才途径,打造“流动课堂”,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切实缓解紧缺人才之渴。

翻山越岭、雨雪无阻,是科技帮扶专家的工作日常。根据甘孜地广人稀特点,国家科技特派团、省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下沉一线,组建“马背服务队”“摩托服务队”等科技帮扶团队,采取“线下 + 线上”“理论 +操作”等方式传授技术,为基层群众传经送宝、解疑释惑,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科技帮扶专家深入乡村开展科普知识宣传1600余场次、技术指导700余场次,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模式300余项,带动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产业发展带头人、新农人等3200余名,为全州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平台是育才的阶梯,也是育才的沃土。近年来,我州借助千名紧缺专业人才顶岗培养计划、川渝青年人才互派培养计划等,选派104名本土专业人才,赴外学习现代化农牧业技术。学成归来的他们,用技术反哺家乡。选派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养的杨丹娇,主持完成了甘孜州地方标准《藏猪圆环病毒防控技术规范》课题,推动藏猪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促进藏猪现代化养殖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走出去学、拿回来用,也是甘孜培育人才的又一“妙方”。5月6日至12日,州科技局主办的“2025 年度科技助力产业发展学习交流活动”在杭州举办,培训采用“科技专家授课 + 现场实景教学”模式,帮助50名科技人才提升能力。“此次活动极大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我们将把所学知识与先进经验带回甘孜,为推动当地农牧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亲历科技与智慧的碰撞后,学员贺安详表示。

用为上,构筑产才融合新高地

产业兴则乡村兴,人才兴则发展旺。我州依托科技帮扶专家,拓展高原产业功能,促进科技成果在田野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撑。

在雪域高原,耕地是从石缝里抠出来的。稀薄氧气条件下,黑青稞的生长是与自然的艰难角力。炉霍县新农人谭爱彬,看着农户们守着产量低、卖不动的黑青稞犯愁,一心想带着大家闯出一条增收路,却因“种不好、卖不掉、赚不到”而陷入困境。转机出现在2022年3月,国家科技特派团炉霍团专家们背着土壤检测仪,抱着病虫害标本盒,白天测土壤、数虫卵,晚上与农户座谈,精准破解种子抗寒性差等难题,分子育种让亩产提高 40%,绿色防控法让病虫害率直降40%。在专家们的帮助下,谭爱彬带领大家研发出黑青稞饼干、面条等8款产品,带动1500余户农牧民年均增收1.2万元。

今年,国家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以国家“体重管理年”为契机,指导谭爱彬团队推出黑青稞面包、低脂面条等产品,抢占健康消费市场,预计全年销售额新增100万元。

“曾经滞销积压的黑青稞,如今乘着科技的东风,变成了致富增收的‘金豆豆’,这都要感谢国家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帮助。”谭爱彬笑道。

谭爱彬以发展产业惠民,仅是我州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康巴大地上的科技帮扶专家,也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高原农牧业。

在夯实现有产业发展基础方面,高质量建设牦牛、藏香猪、菌类等有机产业集群,研究制定农业地方标准42个,打造“乡字号”“土字号”产品品牌23个,亚丁牦牛、九龙红茶等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孵化优质品种方面,引进培育适应高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等特优新品种428个,其中,驯化培育的牧草新品种“康定鸭茅”获得省级认证,青稞“康青糯3号”通过农业农村部认证。在破解产业发展“卡点”方面,攻克牦牛高效养殖、高寒牧区牧草种植等关键技术难题279个,助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除了借智科技帮扶专家之外,我州还以科技帮扶专家为杠杆,撬动校(院所)地合作,助推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基地、科研创新基地、现代农业园区100余个,打造科技小院8个,推动牦牛产业集群、藏香猪产业等65个项目落地,为广袤乡村点亮发展希望之光。

2024年12月4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州政府共建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甘孜分院成立。甘孜分院以“总院 +分院”模式为基础,以院州科技合作为平台,以高原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需求为导向,在粮经作物优质高产、畜禽动物高效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强化协同创新,促进州院双方在人才、项目等方面的有效整合,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留为要,营造近悦远来新磁场

优质服务是促进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润滑剂。丰硕的科技帮扶成果背后,是我州为帮扶人才搭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我州深化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帮扶人才工作机制,州委书记带头树立“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鲜明导向,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帮扶人才活动,了解其所需所盼,架起州委与帮扶人才的“连心桥”。同时,我州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整合服务资源、完善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配备32名精通藏汉双语人员负责与科技特派团联络,为科技帮扶人才解决衣食住行方面的急难愁盼。建成27个高压氧舱对帮扶人才开放使用,支持帮扶人才申报“贡嘎英才计划”,组织帮扶人才参加国情省情州情研修培训,着力营造尊贤敬才的浓厚社会氛围。

“这次赴延安参加研修培训,让我深刻领悟了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激励我们扎下根、静下心投入帮扶工作,做到用心用情、真帮实扶,助推甘孜高质量发展。”参加2024年甘孜州国情省情州情研修培训的帮扶人才何炜深情地说。

我州以人才为圆心、以服务为半径,绘就人才服务同心圆,推动帮扶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与科技创新共振、与民生事业共进,促进服务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我州与帮扶人才双向奔赴,奏响了高质量发展新乐章。帮扶人才融入这片热土,把甘孜作为第二故乡,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这片雪域高原,以科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他们化作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在这片圣洁美丽的地方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