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25日

德格县康秋村驻村工作队——

用心守护高原上的“朝阳”与“夕阳”

开展入户走访。

◎王洪剑 文/图

在海拔4000多米的德格县打滚镇康秋村,一支由3人组成的驻村工作队正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2024年调整以来,这支队伍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通过教育帮扶、健康关怀等务实举措,让这个高原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5月的康秋村进入虫草采集季,村民千活却为女儿益西珍办理了退学手续。这个成绩长期保持班级前三名的女孩,因家长读书无用的观念面临失学。

“第一次上门时,家长以生病、转学等理由搪塞,但我们发现孩子根本没病。”驻村工作队队长回忆道。经过多次走访,工作队最终摸清症结:千活家收入微薄,加上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决定让孩子辍学帮忙采集虫草。

工作队迅速行动,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制定帮扶方案——义务教育阶段由工作队承担生活费,高中至大学阶段由公益组织全程资助。“益西珍很争气,听说能继续读书,眼睛都亮了。”工作队队员说。

为激发更多孩子的学习热情,工作队自费购买文具、书籍,并开展“外面的世界”主题家访。走访中,队员们发现,尽管条件艰苦,孩子们仍在坑洼的场地上奔跑踢球。经多方联系,工作队争取到160套全新运动装备,包括印有“我爱中国”字样的球服和运动鞋,计划8月初发放。

此外,工作队还协调派员单位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捐赠价值万余元的学习用品和图书。“孩子们问的问题天真又充满希望,比如‘学了法律能不能让阿爸阿妈不再吵架’。”一名队员感慨,“他们的笑脸,就像高原上的朝阳,让人看到希望。”

温暖孤寡老人心

康秋村地广人稀,许多老人为减轻子女负担选择独居,生活照料成为难题。72岁的呷珍是脱贫户,老伴去世后,她独自照顾重残的儿子。她家距村委会有30多公里,沿途是崎岖的沿江非铺装路,出行极为不便。

工作队定期上门帮呷珍做家务,自费购买生活物资,并联系医生为其儿子诊疗。每次离别,呷珍总会牵起队员的手贴在自己额头,连声说着“卡卓(谢谢)”。

77岁的耳朵老人与在外务工的孙子相依为命。因腿疾行动不便,工作队不仅协调她赴康定治疗,还自购暖腿药贴缓解术后疼痛。“贴上药贴后,她非要拉着我们喝茶,讲村里的故事。”工作队员说,“这些老人就像高原的夕阳,温暖而坚韧。”

“帮扶不在轰轰烈烈,而在朝朝夕夕”。驻村一年来,工作队累计解决群众困难23件,协调社会资金5.6万元。工作队队长表示:“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而是做好每一件小事。孩子们有书读、老人有依靠,村子就有未来。”

在这片雪域高原,驻村干部与村民的故事仍在继续。正如一位队员在工作日记中写道:“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收获了最朴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