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29日

文化是灵魂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上)

“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20年前,“八项工程”启动时,习近平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深情写道:“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20年后,从历史看向未来,从浙江看向中国、看向世界,重温这段话,更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文化情怀

“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

●20年来,回眸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浙江文化建设中的每一笔擘画,每一个牵挂,更加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真理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展现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这里面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马克思主义”

●从主政一方到领航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把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结合,开拓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

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早在20多年前,习近平在浙江对文化就有着深刻的思考与实践。

2005年7月28、29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作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部署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

20年来,从良渚遗址五千多年前“文明曙光”的唤醒,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千年文脉的传续;从西湖、运河等文化遗产绽放新韵,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谱写新篇……“八项工程”,在之江大地青山绿水间,激荡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泱泱中华,长河浩荡,思想激荡令中华文明绽放异彩,文化之魂为民族复兴筑基聚力。

从繁花盛开的春天,到绿荫遍野的夏日,我们瞻南湖红船,寻良渚古迹,登黄帝祠宇,访南孔圣地,走古城老街,进企业乡村……循迹溯源,感悟伟大思想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强大精神力量、博大文化情怀……

“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绍兴,一城古迹古韵,千年文献之堂。仓桥直街,烟火人家,越音袅袅,客流如潮。

2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人们对古街民居是拆是留举棋不定:是拆“古”建“新”,还是“原汁原味”地保护?

那时的浙江,正处于城市化改造和城镇化发展的爆发期,不少地方有着商业开发的冲动,位置优越的古城古街区自然是关注的对象。

2003年1月,瑞雪初霁。履新浙江3个月的习近平来到这里,踏着湿滑的石板路,听着老台门里抑扬顿挫的绍兴乡音,兴致很高。

“保留老街原貌,我们要不要坚持?”时任绍兴市城建委主任钟华华陪同调研,一见面便说出了心中的困惑。

“一定要原汁原味地保护!”习近平肯定地回答,随口吟诵唐朝诗人贺知章写就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他对钟华华说:“你们这样做了,我们今天才能听得到乡音,记得住乡愁,联想起贺知章写下的诗句。”

客从何处来,乡音寄乡愁。无论到哪里去,有老屋如故,有乡音无改,便不会如无根浮萍。

习近平嘱咐当地干部,保护工作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

这三条原则,贯穿于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仓桥直街最终有840多户老居民留居老屋、43座老台门得以保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

这三条原则,更为浙江各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指明道路。截至2024年底,浙江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历史文化街区107片,不可移动文物73943处,历史建筑11126幢,各类文化遗产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原汁原味地保护”,赓续历史文脉,解决了从哪里来的问题。而在时代浪潮中,浙江要向何处去呢?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