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30日

思路一转天地宽

乡城洞松农户盘活撂荒地蹚出致富路

◎袁姣 杨玉婷

7月24日,乡城县洞松乡原洞松村的缓坡上,38座蔬菜大棚如绿色方舟般扎根高原。村民谢绍均一边接着电话确认当天的蔬菜订单——“小辣椒20公斤左右,螺丝椒75公斤,大辣椒75公斤……”一边和妻子阿青呷在大棚里忙碌。这些大棚,不仅是谢绍均夫妇的“致富棚”,更是盘活撂荒地的“新生棚”。

曾几何时,这里的农户世代依赖青稞、土豆,“靠天吃饭”,一场旱灾或霜冻就可能让全年心血付诸东流。“高原能种菜”在不少村民眼中曾是件“不靠谱”的事,撂荒的土地也难以发挥价值,村民习惯了“种青稞等收成”的老路子。

如今,思路一转天地宽。像谢绍均夫妇这样的农户,拿起新工具、学起新方法,在高原上种起了增收的“铁杆庄稼”。谢绍均总共种植了20多亩大棚蔬菜,每年向村集体支付土地流转费5000元。种植期,他还雇用周边村民务工,有效带动了乡亲们就业增收。

“种经济作物比种庄稼强很多,”村民阿青呷深有体会,“种庄稼一年只有一季收入,上山挖菌捡松茸全凭运气。现在虽然辛苦,但有稳定收入!”她和丈夫精心经营的大棚里,辣椒、西红柿等作物长势喜人。阿青呷的经历,成为带动乡亲们转变观念、投身大棚种植的生动注脚。

成功的大棚种植实践,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转变思路不仅能让闲置土地“活”起来,土地的回报也大不相同。如今的洞松乡,村民们不再只盯着青稞田,而是琢磨着大棚里的“四季经”——何时种西红柿产量高,哪种蔬菜在县城更受欢迎。

“我们的菜主要在乡城县菜市场批发,也有销往云南和乡村小菜贩,销路稳定,”谢绍均介绍,“蔬菜口感好,主要用的是农家肥。”从“望天收”到“看地生金”,洞松乡的大棚种植已成为发展高原特色有机产业的重要抓手。

2024年,洞松乡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村民们用辛勤劳作证明,种植思路的转变,能让土地焕发新生机。他们不再被动等待,而是用双手在高原上种出了属于自己的“稳稳的幸福”。以产业先行推动共同富裕的“洞松模板”,正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