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李娅妮 冯丽娜/文 赵东旭/图
八一建军节前夕,康定市新都桥镇瓦泽村一座藏房内,70岁的泽央彭措手持一方洁净软布,指尖在草鞋的纹理间缓缓移动,鞋底缝隙里还残留着九十年前高原泥土的印痕。“得让它们干干净净见人。”老人对女婿仁青泽仁低语。一双双静静躺在木架上的红军草鞋,无声诉说着一段跨越世纪的雪域往事,也见证着一位藏族老兵廿四载的守护征程。
壹 牛场孤儿的军营烙印:红色种子深植心田
1955年,泽央彭措出生于康定市新都桥镇贡巴村,命运过早地让他尝尽孤苦。童年痛失父母,他靠着人民公社大集体的抚育生存下来,集体的温暖力量深深地嵌入他的生命,滋养他长大。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72年冬天。17岁的泽央彭措经组织举荐选拔入伍,踏进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绵阳军分区某部队。军营生活对这个放牛娃的冲击远超想象,初入军营的他,浑身还带着浓厚的牧区气息,汉语仅能蹦出零星几个词,汉字大字不识一个,与战友沟通困难重重,如同隔着重重大山。水土不服更是让他大病一场,入院治疗整整一月。
在家乡,糌粑和酥油茶顿顿不离口,藏历新年才能吃到一点肉,大米、白面更是稀罕物。长期的营养匮乏,加之入伍生病了一个月,使得这个正在长个子的少年异常单薄瘦弱,军装套在身上空空荡荡的。
第一次轮到泽央彭措站岗时,老兵们看着这个几乎被军装“淹没”的“小兵”,纷纷关切地围上来:“‘小鬼’,一个人敢不敢站岗?”不少人主动提出与他搭伴。这份来自战友质朴的情谊,穿透了语言和习惯的隔阂,成为他军旅生涯最初的慰藉与支撑。
“部队条件虽艰苦,住竹编夹泥墙房子,喝水吃饭就一个水缸子。”泽央彭措回忆那段岁月,欣慰地说,“但每月有6元津贴,每天有4角6分伙食费,我硬是从牙缝里攒下了一些钱。”而这份微薄的积蓄,后来成为他追寻红色根脉最初的火种。
为了弥补理论和文化的短板,《毛主席语录》成了泽央彭措不离身的“课本”。文墨留香、日日浸润,他对书籍、报纸这类物件萌生了珍爱之情。
在军事技能训练场上,这个瘦削的藏族小伙却爆发出惊人能量:单双杠上翻飞的身影,打靶场精准的枪声,跑步、跳木马、投手榴弹时的矫健身手……四年多来,他年年评比名列前茅,荣获三次嘉奖。军营这座大熔炉,不仅让他从只会说藏语、目不识丁的牧童成长为能写会算的战士,更在他灵魂深处,熔铸了对忠诚担当与对红色信仰的追求。
1977年5月,泽央彭措光荣退伍。同月,在家乡党组织的信任与推荐下,他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完成了生命中最深刻的蜕变。退伍后,他先后历经合作社的集体劳作、村营业部柜台的售货员,担任村生产队民兵排长和副村主任近十年光阴。
贰 廿四载风雪“寻宝”路:万水千山赤子情
2001年秋,泽央彭措在稻城县收购松茸。忙碌间隙,他的目光被老乡家牛棚角落一件蒙尘的物件牢牢吸引——那是一盏锈迹斑斑、玻璃灯罩却完好无损的马灯。“我一眼就挪不动脚!”老乡见他痴迷,爽快地挥挥手:“喜欢就拿去,放这儿久了也是坏掉。”没想到这盏灯却“照亮”了他长达二十四载的追寻红色记忆之路。
然而微薄的积蓄和打零工的工资还是远远不够,泽央彭措拿出了军旅生涯磨砺出的狠劲:省吃俭用到了极致,卖掉了老家的房屋、牦牛,甚至贷款求购。
最初的追寻,每一步都浸透着艰辛。泽央彭措用一双脚板去丈量甘孜州高寒广袤的土地、散如星辰的村落,爬雪山、蹚冰河,其中艰险自不必说。直至2008年初,他认识了略懂文物鉴定知识还会开车的降巴志珠,共同的执着与热爱让他们一拍即合。
从此,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伙伴,一辆饱经风霜的小汽车,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寻宝搭子”。他们结伴深入甘孜州十八个县市的村村寨寨,足迹甚至远至云南迪庆、昆明和西藏自治区乃至东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们的脚步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感受着几十年来党为祖国大地注入的蓬勃生命力,自豪感、使命感愈发强烈。
最令泽央彭措心潮澎湃的是,“寻宝”路上,他有幸踏访魂牵梦绕的北京。站在天安门广场,他仰望国旗升起,激动难抑——那个在牛棚角落擦煤油灯的康巴小伙,终于走到了信仰的圣地,还瞻仰了毛主席纪念堂。澎湃的革命精神激荡心间,也更坚定了泽央彭措收藏红色文物的信念——寻回散落在雪域甘孜的“红色历史拼图”,守护雪域甘孜的红色印记。
这条追寻之路,有跋涉的艰辛,也伴随着难以预料的危险。2019年盛夏,听闻理塘县一位老干部家中珍藏着一幅长1.2米的红色主题刺绣,两人当即驱车前往。到达目的地,院门虚掩,呼唤无人应答,寻宝心切的泽央彭措探身迈进院子。
就在那一瞬,一道黑影带着低吼猛扑上来。一只凶猛的藏獒咬住了他的左臂,鲜血浸红衣袖。“血哗哗地流,可我当时满脑子都是那幅绣像,顾不上疼。”泽央彭措有些后怕地说。
老干部闻讯赶回,只见泽央彭措不顾受伤的手臂,仍攥着钱恳切地表达着对那幅绣像的渴求,便感叹道:“拿去吧,这物件今天遇着真正的主人了!”直到绣像到手,泽央彭措才龇牙咧嘴地去当地医院缝了九针。这道伤疤,是他“寻宝”路上最特殊的“勋章”。
廿四载寒暑,行程数万里,泽央彭措和降巴志珠共筹集八十余万元,换回红军粮袋、斑驳的手摇电话机、老式军用水壶、泛黄却珍贵的书籍报刊、各式毛主席像章……1400余件红色珍藏将宽大的藏房装得满满当当。“最穷时连糌粑都快吃不起了。”降巴志珠咧嘴一笑,“可阿哥总说,历史比肚子金贵。”
叁 千件瑰宝“说话”:掌心捧起历史的回声
走进泽央彭措位于新都桥镇瓦泽村藏房的三楼,高原阳光倾泻在陈列架上。这里不再是一家之主的房间,而是一座充盈着历史呼吸的微缩博物馆。1400余件文物躺在光影中,讲述着峥嵘岁月与血脉深情。
玄关处,几双红军草鞋静静安放,边缘的磨损似在无声诉说着二万五千里征途的艰辛。草鞋旁,立着一个饱经沧桑的牛皮口袋——这是当年甘孜藏族群众节衣缩食,为过境红军筹集、运送救命粮秣时使用的容器。一鞋一袋,默默见证着“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鱼水深情。
玻璃展柜中,一本1937年版的《毛泽东选集》格外引人注目。尽管纸页早已泛黄变脆,书脊却覆盖着牦牛皮修补层。这粗粝而坚韧的皮革,静静述说着雪域儿女的质朴、虔诚。
泽央彭措对木箱中那本1952年12月工人出版社出版的《随军入藏记》情有独钟。他常翻开书页,摩挲着读来依然“滚烫”文字:“进藏部队受尽千辛万苦、战胜各种自然界的障碍通过雪山草地,更受到藏族人民热烈欢迎……”字里行间,张国华将军率十八军经康定进藏的壮阔历史跃然纸上。
墙壁中央,那幅以缝了九针为代价换来的刺绣作品《毛主席像》熠熠闪光。飞针走线间,藏汉同胞血脉相连、共同守护的历史记忆在此凝结。陈列室高处,一幅2.2米长的巨幅老照片高悬——这张1965年印制的“八一”毛主席等领导人同800多名受阅官兵的珍贵合影,是泽央彭措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历经艰险、辗转寻获的,他倍加珍惜。
“收藏不是终点,让物件开口‘说话’才是初衷。”泽央彭措的红色信念润物无声,早已化作家风。女儿秋珠毅然腾出原本用作婚房的藏房,专门布置成藏品陈列室;女婿仁青泽仁更是常年驻守在此、精心照看,“阿爸说这些是甘孜人的‘传家宝’。”
今年正值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90周年,亦是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5周年的双庆之年。泽央彭措正筹划准备将部分藏品送入校园、走进乡镇,举办流动展,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教育功能。
他还有一个更宏大的愿景:将自家这栋位于新都桥镇的藏房进行全面改造,将第三层核心区域打造为红色收藏展厅,其余两层则规划为红色文化主题精品民宿,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历史。
抚摸着那只装满了展品照片资料的褪色军用布包,泽央彭措望向远方连绵的雪山,颇为动容地告诉记者:“我老了,但这些物件不会老,得让今天的娃娃们、明天的后生们,都看一看,都记得住!”这位藏族老兵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