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30日

唱响中华民族不朽 的精神史诗

◎钟芳

由诗人光未然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联袂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虽然诞生在抗战时期,但时至今日,其铿锵的旋律和激昂的唱词,依然不断激励着无数国人砥砺前行,去传承巍峨的中国精神。新近出炉的《〈黄河大合唱〉简史》,深情回溯这部经典产生的历史,在以史为鉴中,唱响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史诗。

这部巨作是炎黄子孙发自肺腑的时代宣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它以音符为“盾牌”,筑起了一座抵御外侮的不倒长城。在此起彼伏的传唱声中,传递着博大的正能量。它跨越浩瀚的历史星空,最终凝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精神。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在这样的历史关头,诗人光未然在渡黄河时目睹了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灵感迸发创作了长诗《黄河吟》。冼星海闻讯后,仅用6天便将其谱成交响合唱,作品首演于延安窑洞前的广场,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众志成城的中国军民。从此,《黄河大合唱》成为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精神符码。

从音乐结构上看,《黄河大合唱》由8个乐章组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脉络。开篇的《黄河船夫曲》以急促的节奏和震撼的音响,表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的磅礴伟力。《黄河颂》则转为庄严的颂歌,赞誉母亲河孕育的古老文明。匠心独运的《黄河之水天上来》,采用配乐诗朗诵的旁白方式,开创了中国合唱作品的新形式。而《黄水谣》《河边对口曲》不时融入民歌风格,真实讲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一波三折的《黄河怨》用意借助女高音的独唱,展现了战争中的女性悲剧。《保卫黄河》则巧妙运用卡农手法和进行曲节奏,将整部合唱推向了高潮。曲末的《怒吼吧,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宣告中华民族的觉醒。这种结构设计既体现了西方交响乐的严谨,又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叙事特点,从而创制出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

《黄河大合唱》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深深地熔铸为一体。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黄河意象,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母亲河,更是全民族的精神图腾。当冼星海用音乐描绘黄河的汹涌澎湃时,他实际上是在隐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特别是在《保卫黄河》中,“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递进式演绎,更是极大地提振了民族士气。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也深深地感染了万千国民。无论是河中的船夫、对唱的百姓,还是怒吼的战士,最终都汇聚成同一个声音:保卫黄河,就是在保卫我们自己的祖国。总而言之,《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意蕴深厚的作品,冼星海创建性地将西洋技法与东方音乐相结合,谱写出既有国际水准又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样式。作品还大量运用陕北民歌、劳动号子等素材,极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同时,复调写作、配器技巧等西方作曲手法的运用,又赋予作品宏大的气度和音乐层次。这种中西合璧的艺术探索,也促成了《黄河大合唱》飘扬过海,在世界赢得了广泛赞誉。

从历史维度而言,《黄河大合唱》有力地唱出了民族的心声。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它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利器。新中国成立后,它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黄河大合唱》更以其不屈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开拓创新。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历史时期对《黄河大合唱》的诠释各有侧重,但其“自强不息、团结御侮、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感召,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冼星海用音符记录下的不仅是黄河的波涛,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光未然写下的不仅是诗歌,更是一个国家面对强敌时的自强宣言。今天,当聆听这部作品时,听到的不只是历史的回声,更是未来的召唤——它提醒世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更鞭策着我们唱响时代的主旋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黄河大合唱》是传唱不衰的永恒经典。当它的最后一个音符悄然隐没于季节的深处时,黄河的巨大涛声却仍在我们心中久久回荡,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脉动,更是巍巍中国走向兴盛的世纪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