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云
在《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中有一篇小说,是作家白桦写的《洛阳的灯火》。小说以列车车厢为舞台,通过一次偶然的相遇,讲述了一段关于牺牲、记忆与重逢的感人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四人上下铺的列车车厢里。文中的“我”睡在上铺,对面是一位年轻妈妈和她咿呀学语的孩子,下铺是一位中将,中将对面是刚从新安上来的戴帽子的少校。
列车快到洛阳时,在将军和少校聊天中知道了,原来二人同在一个军部,他们俩还都参加过1948年春天攻打洛阳时的战役。将军从枕边拿出了一本破旧的日记本,日记本中记录着这样一幕:当时将军正在指挥作战,一颗炮弹就落在他附近,他还没反应过来,一个士兵一把将他推倒在地上,并压在他身上保护了他……过了几天,等战事稍微缓下来的时,将军反而紧张起来,他担心那位为了救他额头流着鲜血被抬走的士兵,不知道他怎么样了。
少校合上将军的日记本。这时从上车开始一直戴着帽子的少校,“用手把自己的帽檐往下拉了一拉,拉得几乎压住了眉毛……”对,没错,戴着帽子少校正是当年救过将军的那位士兵,帽檐遮住的应该就是将军日记中写的,那个救他额头流着鲜血被抬走的士兵留下的疤痕。
小说写的其实就是一个救人者和被救者在列车上的奇遇。将军的日记,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将军没有认出少校。少校那不经意的动作——拉下帽檐,遮住的不仅仅是额头上的伤痕,更是一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文末,将军无意中把右手搭在少校的肩膀上时,文中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少校踌躇地看了看这位白发苍苍、身经百战的将军。”少校明白,将军身经百战,在他身上应该发生过无数个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瞬间。此时此刻,两颗经历过生死的心灵产生了微妙的共鸣。少校的犹豫,将军的感慨,都在这一瞬间得到了最真挚的表达。最终少校选择了沉默。
小说构思十分巧妙。第二段描写将军逗小孩子的一个小细节:“能听见他很有兴致地和孩子逗着乐的声音。”写出了铁骨铮铮的将军柔情似水的一面。文中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描写,仅一笔带过,却很有画面感。同时,这快乐幸福的一幕适时出现在小说中,读完全篇再回头去看,的确意义非凡。
《洛阳灯火》这篇小说,刊发在1956年8月1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横跨了半个多世纪,60多年后的今天,再读,依旧有着很强的穿透力,会在瞬间照进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人的牺牲与奉献,更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个人、超越时代的伟大精神。
俗话说“妙笔著文章,铁肩担道义”,好的文学作品就应该如此,它永远承担着正确的精神导向,像永不熄灭的火焰,永远燃烧在我们心中,并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