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灿红
七月的高原,阳光炽烈,生机勃发。近日,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蔬菜产业技术服务团第 35 团(以下简称“35团”)深入我州巴塘、理塘、稻城三县,将前沿的蔬菜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为雪域高原的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擦亮“南区辣椒”地标名片
在巴塘县苏哇龙乡王大龙村,“巴塘南区辣椒”正进入关键生长期。这种生长在高原独特环境下的辣椒,以其形美、皮薄、辛辣味足的特点,成为制作藏族特色美食“醋海椒”的核心原料。然而,种性退化和栽培技术瓶颈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种质资源是产业发展的根基。”35团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贺忠群,在田间对农技人员和种植户强调。她开出的“药方”是:建立种质资源库,开展提纯复壮工作,推动品种改良创新。同时,她提出要延伸技术服务链,从集中育苗、采后处理到冷链储运、产销对接,构建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让地标产品真正实现增值创效。
巴塘县农技土肥站农艺师刘建华则聚焦精准施肥,提出采取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根据辣椒长势补充叶面肥,来保障辣椒优质高产。
科技赋能有机蔬菜产业
在海拔更高的理塘县,35团走进康藏阳光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这里主打高原有机萝卜和羽衣甘蓝,瞄准高端市场。
“理塘有着发展有机蔬菜的绝佳条件。”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教授万群在与公司技术人员交流时说,要持续引进筛选优质抗病萝卜新品种,并严格把控有机栽培的每一个技术环节,确保品质始终如一。
针对公司出口的羽衣甘蓝,州农技土肥站副站长张翼则利用其设施大棚提出“三部曲”:一是科学规划轮作,避免连作障碍;二是强化土壤健康,加大优质有机肥和有机菌肥投入,提升地力;三是综合运用病虫害预测预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技术。
献计高山蔬菜产业提升
在稻城县,35 团着眼当地高山蔬菜产业的整体提升献计献策。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练华山认为,推动产业现代化,人才和科技是两大支柱。一方面,要健全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懂生产、精产业、通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深挖和培养本土技术能手;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支撑,深化与科研院所的“院地合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如避雨栽培、轻简化栽培、轮作套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的研发创新与推广力度,让科技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引擎。
在此期间,专家团队共向三县农技人员、种植主体和农牧民发放技术资料 48份,赠送蔬菜新品种120袋。这些“科技礼包”,为我州的蔬菜产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持和新的发展希望。
转载自《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