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31日

雪域高原播下希望 阿称贡村迎来蝶变

为工人发放物资。

◎罗来欣 文/图

驻村信息

罗来欣:州委宣传部派驻稻城县香格里拉镇阿称贡村第一书记

2024年7月,因驻村干部优化调整,我被派驻到稻城县香格里拉镇阿称贡村开展驻村帮扶。“阿称贡”这个平均海拔超过3800米的村庄与声名远扬的亚丁景区隔山相望,但它不似亚丁的兴盛热闹,唯有广袤森林和连绵雪山下的苍凉坚韧。初到阿称贡,我见到的是刺骨寒风带着砂砾扑面而来,热情老乡红透面庞满眼期望。我知道,从这一刻起,这片土地上的冷暖,都将与我紧紧相连。

面对阿称贡产业匮乏、土地贫瘠的现状,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老化等现实问题,我坚持用脚步丈量土地,挨家挨户走访了解,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努力带领全村用实际行动推进乡村振兴。

抓龙头:激活党建“一池春水”

阿称贡村的田边,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党日活动正在进行。党员们围坐在一起,结合村里近期的产业发展规划热烈讨论,时不时提出具体建议,现场气氛严肃又活跃。这是我驻村帮扶以来,狠抓党建工作激发基层党组织创新干事活力的一个缩影。“以前村部冷冷清清,现在党员活动月月有,服务群众天天见,这变化多亏了第一书记!”阿称贡村民提起村里的党建工作,无不竖起大拇指。“以前组织生活常常是念文件、读报纸,形式单一,大家参与积极性不高。”村党支部书记中白这样说道。我驻村后紧扣村里发展实际和党员需求,从制度、内容、形式三方面发力,“量身定制”活动内容,并组织党员开展“实践课堂”,让组织生活从“会议室”延伸到“田间地头”。

抓产业:助推集体经济转型调整

到阿称贡驻村不久,村支书指着村头两栋闲置建筑叹气:“这养猪场前几年因猪瘟停了产,榨菜厂也因销路不稳歇了业,土地闲着、设备锈着,每年还要花钱维护,成了村集体的‘包袱’。”通过深入调研,我发现阿称贡村地处山区,每年雨季盛产牛肝菌、松茸等野生菌,村民们靠零散售卖,不仅价格被压得低,还常因保鲜不当出现损耗。但好在榨菜厂的清洗、包装设备稍作改造就能复用。于是我们充分调查论证,将原有榨菜厂转变为野生菌干片加工车间,这样既高效利用了现有资源,又能进一步盘活了资产。同时,我还带头联系承租商到村考察,将养猪场出租拟建成规模化的跑山猪养殖场,现已和承租商签订了租赁协议。

站在阿称贡村野生菌加工车间里,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我,心中满是欣慰。谁能想到,半年前的两座积满灰尘的闲置厂房——曾让村集体头疼的养猪场和榨菜厂,就要逐步变为带动全村增收的“金窝窝”。

抓民生:合力实现脱贫户“安居梦”

“多亏了第一书记和大家伙儿,我这房子终于能修好了,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住危房了!”看着自家开裂的房屋正在有条不紊地修缮,阿称贡村脱贫户电灯激动地拉着我的手,眼眶里满是感激。

我在一次日常走访中发现,脱贫户电灯家的房屋因持续降雨导致地基下沉,墙体多处开裂,部分房梁甚至有松动迹象,已无法安全居住。“房子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事绝对拖不得!”我当即拍下房屋受损情况,并向镇党委和派出单位汇报相关情况。考虑到电灯家庭经济条件,我主动扛起责任,多次与帮扶单位沟通协调。经过不懈努力,我争取到3000元专项维修资金。资金到位后,我又组织村民投工投劳。“电灯家有困难,咱们大伙儿搭把手!”我在村民大会上一呼吁,立刻得到全村响应。

施工期间,我全程在现场指导施工,并自掏腰包为务工村民购买了矿泉水、饮料和面包等物资,让大家能在忙碌中及时补充体力。得知电灯家太阳能热水器无法使用,我又联系镇党委捐献了一台崭新的热水器,解决了一家人洗澡难的问题。看着焕然一新的家,电灯感动地说:“第一书记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真是群众的贴心人!”

为群众办实事不是一句口号,我协调县林业局森林抚育项目在村落地,为20余位村民人均增收1万余元。看到大家领取到劳务费时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真切感到无比幸福。

在阿称贡驻村的日子里,我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会在节日里邀请我去家中做客,端上热腾腾的酥油茶和香甜的糌粑;我也会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如今的阿称贡从内而外发生了很多变化。而我也从一个“外来人”变成了村民们口中的“自家人”。

这段驻村帮扶经历,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它让我明白,只要真心付出,雪域高原上也能有蝶变生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