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7月31日

颜芳英——

半生追随终入党 一片赤诚映初心

◎杜小娇 何好

在泸定县泸桥镇北段社区,有这样一位老党员。她用三十年的默默坚守铺就入党之路,以大半生的无私奉献诠释对党的赤诚,她就是颜芳英。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用不平凡的人生轨迹,书写了“向党之心永不褪色”的动人篇章。

颜芳英的入党之路,始于十六岁时与解放军战士唐志成的相识。当时,唐志成刚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因战伤在湖南衡阳医院接受治疗。他是经历过湘西剿匪、抗美援朝的勇士,枪林弹雨在他身上留下了印记,却未曾磨灭他眼中的坚毅。在朝夕相处中,两颗年轻的心在革命烽火的映照下逐渐靠近,最终结为革命伴侣。伤愈后的唐志成虽因战伤无法重返一线战场,转至团后勤处服务官兵,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担当与热忱。颜芳英曾问他:“打仗时怕吗?”他眼神坚定地回答:“怕,但我更怕国家被人抢去。”正是这份不畏牺牲的勇气与对家国的深沉热爱,持续感染着颜芳英。从相识到相伴,唐志成身上鲜明的军人底色——那份对使命的坚守、对信仰的执着,如同种子般在她心中悄然扎根,为她追随党的事业埋下了最初的精神伏笔。

1964年,唐志成退伍转业,响应国家“支援边远地区建设”的号召,主动申请到甘孜州工作。颜芳英二话不说,收拾行囊跟随丈夫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泸定这片红色土地。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她从未退缩,为尽快融入当地、助力建设,颜芳英积极投身各项生产劳动,其中二郎山公路的养护工作让她印象尤为深刻。这条公路是泸定与外界物资运输、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养护任务艰巨,她始终以“困难再大也能扛”的劲头冲在前面,和大家一起顶着烈日搬石块,冒着暴雨填沟壑,双手磨出血泡也不肯休息,直到道路抢通才瘫坐在泥地里。

在农具社工作的日子里,颜芳英成了有名的“铁娘子”。为解决高半山村民的物资短缺问题,她带领队员们开展“背货上山”行动。天不亮就背着几十斤重的食盐、农具出发,沿着陡峭山路攀爬,脚下是万丈悬崖,肩上是群众期盼。有次在运送物资途中遭遇山体滑坡,她摔倒在乱石堆里,膝盖被划开深深的口子,却紧紧抱着盐袋不肯松手。就这样,她用一双“铁脚板”踏遍高半山的村村寨寨,在崎岖山路上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

在四湾高山引水工程中,她更是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为解决山区群众吃水难的困境,她带领队员在零下几度的严寒中开凿水渠,双手冻得青紫开裂,就用布条裹住继续干。当第一股清水流进村民水缸时,看着老乡们激动的泪水,她觉得所有的伤痛都烟消云散。

尽管在二十多年里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颜芳英却迟迟没有递交入党申请书。她总说:“还不够好,要再努力。”直到1986年,46岁的颜芳英终于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面对组织谈话,她朴实的话语掷地有声:“入党动机很纯粹,就想跟着党走,一心一意把事情干好。”

当她站在党旗下宣誓时,花白的头发在党旗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从湖南到四川,从青年到暮年,她用一万多个日夜的坚守,证明了一颗向党之心。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颜芳英依然保持着每天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她常对社区年轻人说:“入党不在早晚,要看心诚不诚;做事不在大小,要看为民真不真。”这句朴实的话语,正是她一生的写照。

颜芳英以炽热的向党之心与纯粹的信仰追求,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最本真的底色。这份跨越半生的执着,恰似泸定桥的铁索,在岁月风雨的洗礼中愈发坚韧,她不仅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榜样,更成为激励我们永远跟党走、一心为人民的精神火炬,照亮着奋勇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