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8月01日

​母亲忆当年

◎李清

晚上,我和70多岁的母亲斜倚在沙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当电视上播放一部讲述过去年代的节目时,一个想法如灵光乍现般在我脑海中闪过——对母亲进行一次“采访”,了解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母亲欣然应允,一切都那么自然。

问题从当年的衣食住行开启。其实,母亲那个时候在这方面的状况,我多少能凭借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想象出几分,毕竟二者相差不很大。但一直有两个小问题让我有困惑:其一,母亲为何饭量很大,这些年才稍有减小?其二,当年添置一件新衣服实属不易,可为何穿衣服不太爱惜,衣服上总是补丁摞补丁。

母亲嘴角上扬,笑着娓娓道来。年轻时饭量大,是因为每天都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副食很少,没什么油水,常常只有主食可吃,有时甚至连白米饭、米粥都不够,想要吃饱有力气干活,就只能多吃了。至于衣服上的补丁,母亲无奈地说:“谁愿意把好好的衣服磨破呢?”只是那时每天都要干农活,要与庄稼、农具频繁“亲密接触”,又没有足够多的衣服换着穿,衣服不被磨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恍然大悟,略带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接着好奇地问:“当年有什么好玩的文体活动呢?”母亲一听,顿时来了兴致,感慨道:“现在的孩子们,都是旱鸭子,学个游泳还要到培训班花上千块钱。”她自豪地说,当年她和小伙伴们到了夏天经常下河玩耍,不仅能仰泳,还能扎猛子,甚至摸河蚌、螺蛳。我满脸惊奇地追问:“那都是无师自通学会的吗?”母亲思索片刻,回忆道:“也不完全是。你舅舅说教我游泳,先拉着我的手带着我游,到了河中间,他突然把手松开了。我呛了好几口水,在水里扑腾了一会儿,没想到就这么学会啦。”听罢,我不由暗暗感叹,母亲的生存能力还真是不错。

随着我的提问,母亲的思绪又飘向了当年看露天电影和文娱表演的时光。“六七十年代,村庄经常有文娱表演,大都是乡亲们自己登台演出。只要晚上有表演,我就会早早地带着小板凳去晒谷场,那人多得,常常是里三层外三层。”我好奇地询问都有什么节目,母亲便如数家珍地告诉我,唱歌、跳舞、戏曲,甚至还有小品,只不过当时小品不叫这个名字。而戏曲呢,唱的大多是样板戏,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等。

当年的经济状况也是我关心的问题。我问母亲:“小时候小镇上有各种好吃的卖吗?”原本我以为她的记忆里关于这方面会一片空白,没想到母亲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不仅说小镇上有供销社的综合商店,还有好几家店铺和面馆、小吃部,还兴致勃勃地给我回忆它们的具体位置,说道:“糖果、瓜子、包子、烧饼,还有猪头肉、熏烧鹅呢,每次经过那些地方,都馋得不行。”我有点“不怀好意”地追问:“那你是不是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呀?”母亲回忆了一下,回答道:“大部分时候只有几分钱,不过,最多的时候我有三角钱呢。”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母亲那时候就有过私房钱。我又问:“那你都买过什么吃呢?”母亲大声回答:“什么都没买!”

最后,我抛出了一个当下有些热门的话题:“据说过去结婚不需要彩礼,是真的吗?”没想到,母亲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怎么不要彩礼呀,我结婚那个时候,彩礼有六十六、七十六的,还有九十六的呢。”她稍作停顿,补充道:“不过,你爸当年,可是一分钱彩礼都没给!”这时,在一旁安静听着的父亲咳了两声。母亲看了看父亲,又笑着说:“不过,我看中的是他人品不错,还是解放军(退伍军人)呢!”

饶有趣味的采访渐近尾声,电视上刚好转到戏曲节目,我笑着对母亲说:“可以邀请您唱一段经典戏曲,献给在座的各位吗?”母亲毫不犹豫地从沙发上站起身,摆出造型,声音洪亮地唱起来:“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那一刻,我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沉浸在这充满回忆与温情的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