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贡嘎融媒践“四力”新闻采访行动第三团 文/图
七月底的鲜水河畔,粼粼波光层层荡漾;毗邻的道孚县城北侧那片新生湿地里,“草帽大姐”西日拉姆站在齐腰深的水中,镰刀划过处,丛生的水草应声倒下。身后还有7位村民正将杂乱的水草堆上三轮车——这是8天集中打捞以来的第30车。“以前这儿是砂石遍地的‘疮疤’,现在成了道孚人的‘绿肺’。”她抹了把汗,指向蜿蜒的木栈道。
高原落日下,三五成群的居民沿着栈道或漫步或跑步,孩童追逐着惊飞的水鸟,不少大妈倚栏摆拍“记录美好生活”……这处雅砻江流域鲜水河道孚县城段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即当地人口中的“湿地公园二期”,正吞吐着高原稀薄的氧气,将昔日千疮百孔的砂石滩化作生物多样性宝库。鲜水河左岸阶地的蜕变,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生态缝合”:从砂石疮痍到生命绿肺
谁能想到,这方占地253亩、道孚县城近郊最富生机的“会客厅”,在两年前,还是砂石裸露、尘土飞扬的采砂坑凼?“十多年私挖乱采,水土流失严重,砂石灰层乱飞,岩层曝露难看。”道孚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扎西彭措指着眼前美景感慨:“二十多年前,我刚到道孚工作,这一带几乎不见绿色不见树。”
西日拉姆的记忆中有着同样的“疤”。作为鲜水河镇孜龙村村支书,她亲历过这片土地的斑驳,也了解这里曾是村集体的“心病”:“全是砂石沙地,连水都没有,风沙漫天,耕地和村头用水靠孜龙沟,但暴雨一来又常闹泥石流。”足球场大小的砂石滩地,是经年累月私挖乱采、粗放发展刻下的生态伤疤。
改变始于对“国之大者”的深刻体认。道孚生态环境局局长丹增介绍,2021年在国家《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引下,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号角吹响,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断裂带、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的道孚县,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伤痕,开始酝酿一场“生态缝合”的“愈合术”——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