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孟双 文/图
“咱们班昭农庄第二期的设备再有20天就到了,等8月开业,康德小组负责端茶倒水,邦德小组把院子扫得亮堂堂……”近日,白玉县建设镇播麦村的村民大会上,驻村工作队员四朗拥西拿着分工表挨个点名,满屋子的人应和着,笑声里全是对开业的盼头。
这个即将揭开面纱的班昭农庄,是播麦村攥紧的“致富拳”。四朗拥西说:“以前村里就一个飞地产业,年分红2万元,村民都往外跑打零工。现在不一样了,这农庄是全村人一砖一瓦垒起来的。”
农庄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村民的团结与外界的助力。说起这段历程,四朗拥西又感慨:“武侯的帮扶,真是一场解燃眉之急的及时雨。”
去年,村上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和村干部共话发展,盯着播麦村能俯瞰全城的绝佳视野拍了板“就搞农庄,把闲置地盘活种有机菜,让城里人来这儿看风景、吃新鲜。”全村43户170个劳动力拧成一股绳,有钱的凑钱、有力的添砖,硬是从手心里攒了72万元出来修建一期主体。
“每一次来都被这股劲儿打动。”武侯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周海涛还记得去年进村的场景:坝子上乌泱泱的全是人,村民们光着膀子砌墙、递水、筛沙,从早干到晚,热闹得像过节。“抬头是满眼风光,整个县城的轮廓尽收眼底,低头是满身干劲,大伙儿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
正是这份对村民团结精神的认可和对项目前景的看好,武侯区投入12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农庄第二期的采购及安装。如今,班昭农庄已万事俱备,就等设备一到,开门迎客。
从村级农庄往上看,乡级产业也在武侯帮扶下冒新芽。“我们梅花鹿已经添45口新丁。” 白玉县章都乡金龙村第一书记长生站在扩建的养殖场里笑容满面。作为全乡第一个“吃螃蟹”的特色产业,鹿缘生态农庄不仅养鹿,还做鹿茸酒、鹿茸干片等深加工产品。
“去年我们产生效益13万元,今年新增了梅花鹿,下一步武侯区也将帮我们对接销路,如果鹿茸好,今年效益有望增长至18万。”长生算起账。更让人期待的是,章都乡正按“村村联建”思路,带着周边村子一起扩养,让“鹿文化”成全乡的招牌。
视线转向县城,白玉县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融合示范园区的工地上,收尾工作如火如荼。
“这可是咱们‘砸’钱最多的‘大家伙’。”武侯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陈兵指着规划图介绍,1397.7875万元帮扶资金正变成基础设施,扮亮游客中心、藏族金工博物馆、非遗传习所,“以后游客来这儿,既能看匠人打银器,又能住藏式民宿,白天逛博物馆,晚上看篝火晚会”。
这个集“文、旅、商、康、体”于一体的园区,被当地人视作“新文旅”的关键。“以前手艺人藏在深巷里,现在要让全世界看见。”陈兵眼里满是憧憬。
从助力班昭农庄建设,到推动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融合示范园区和章都乡梅花鹿养殖项目落地,武侯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深入村、乡、县三级产业,始终活跃在白玉县的各个帮扶项目中,用实际行动为当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一个个项目成为带动群众增收、促进地方发展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