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8月05日

盘活红色家底,让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全民教育血脉

◎唐代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的回响在新时代依然振聋发聩。从长沙会战—岳麓山抗战旧址群的断壁残垣到“胜利醒狮”雕塑的昂扬姿态,从抗战文物保护展示主题活动到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多国媒体记者走进湖南重温抗战烽火,这些红色家底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滋养民族精神的富矿,不断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红色遗址是精神传承的鲜活课堂。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展柜里,一把布满弹孔的三八式步枪静静陈列,枪托上模糊的刻痕记录着松山战役中战士们的冲锋轨迹。如今,这里通过声光投影还原战场环境,邀请老兵后代讲述父辈故事,让参观者在枪炮声的沉浸式体验中理解“舍生取义”的分量。这种“场景化”教育打破了传统说教模式,当年轻人握紧复制品步枪感受那份沉重时,抗战精神便从教科书上的文字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需要让历史“活”起来,让每一处遗址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文物故事是教育创新的关键载体。南京受降仪式旧址广场上,青铜浮雕是对1945年9月9日受降仪式的历史定格。馆内保存的受降文件原件上,签名背后是千万同胞用鲜血换来的胜利荣光。通过AR技术扫描文件,就能看到背后隐藏的故事:哪份电报催来了前线捷报,哪支钢笔见证了谈判桌上的据理力争。让青少年在互动探索中读懂“不屈不挠”的深意,远比空洞的口号更有感染力。正如我们溯湘江而行,橘子洲头不仅是地理景观,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觉醒、抗争、奋进的精神象征之地。当烽火硝烟散去,强敌不再环伺,新一代青年应如何肩负起属于新时代的“民族魂”?

全民参与是精神落地的实践路径。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能仅靠课堂授课。要构建具象化的物理空间,聘请老兵、历史学者担任“红色宣讲员”,通过编排抗战情景剧、走访战地旧址等形式,开展抗战精神宣讲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到田间;打造“抗战精神传承月”系列活动,组织“重走抗战路”研学实践,开发“抗战精神数字展馆”,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还原台儿庄战役场景,设置“与英雄对话”互动环节,让青年通过虚拟技术“穿越”到历史现场与张自忠将军“对话”。这种“教育无边界”的模式,让精神传承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可触可及的空间符号,成为普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80年岁月流转,抗战精神从未过时。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印发通知,决定7月至9月共同开展以“保护抗战文物 讲好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为主题的抗战文物保护展示主题活动季,这一举措既是对历史记忆的系统守护——通过保护文物载体、挖掘故事内核、创新传播方式,让抗战烽火硝烟从史料中“走”出来,讲好党的故事、抗战故事、英烈故事。

盘活红色资源,不是为了沉溺过去的苦难,而是要让每一代人都明白: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唯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赓续精神,才能在风高浪急中站稳脚跟,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