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市融媒体中心 文/图
高原的风,凛冽而纯净。在距离康定市城区160公里的色乌绒小学,有一个身影,无论寒暑,总是最早出现在操场上。他带着孩子们迎着晨曦奔跑,嘹亮的口号声一次次划破山里的寂静。这个人,就是来自都江堰的支教老师——陈显元。
“千方百计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是都江堰市顶新新建小学老师陈显元给自己定下的目标。2022年8月,他主动请缨,来到康定市甲根坝片区寄宿制学校支教。初到高原,强烈的高原反应、陌生的文化环境,一道道无形的壁垒横亘在眼前,也激发了他骨子里的韧劲。他把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揉碎了,掰开了,用一个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鲜活故事重新编织。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灌输,变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会”。辛勤耕耘终获回报,在全州统测中,他所教的学科成绩名列前茅。陈显元说:“成绩单上的数字固然可喜,但真正让我决心扎根于此的,是孩子们望向我的那一双双清澈又带着渴望的眼睛——那是雪域高原上最亮的星光。”
父亲去世,母亲外出务工后,四龙拥忠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带着弟弟在镇上租了一间小房间学习。陈显元推开门,姐弟俩正挤在一张小桌子前写作业,昏黄的灯光下,两个身影显得格外单薄。那一刻,一种超越师生情谊、近乎父爱的强烈情感在陈显元胸中奔涌。他蹲下身,用刚学会不久还带着生涩、却无比坚定的藏语夹杂着汉语说:“拥忠,不怕,以后陈老师就是你的‘阿爸’,我们都在。”
从此,“阿爸老师”的职责,渗透到了他和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用手机记录下孩子们在风雪中通红的脸颊、冻裂的小手、渴望温暖的眼神,制作成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远在都江堰的朋友、同事,被这份质朴和坚韧打动,伸出了援手,一件件崭新的冬衣、一箱箱学习用品,跨越山海,汇聚到了学校。学生四龙拥忠说:“陈老师是一座山,是像圣洁的贡嘎山一样巍峨、可靠、永远散发着温暖光芒的‘阿爸’老师”。
2023年,一年的支教任务圆满完成,所有人都以为陈显元会回到都江堰,他却做了一个令亲友担忧、让同行敬佩的决定,又一次申请来到离康定市160公里的贡嘎山镇色乌绒小学。面对家人的担忧,陈显元平静而坚决:“我想去看看,贡嘎山下的孩子们需要什么。”
一个暴雨如注的深夜,学校变压器在电闪雷鸣中突然爆出火花,彻底罢工,整个校园瞬间被黑暗和寂静吞噬。没有电,孩子们怎么办?没有丝毫犹豫,陈显元和校长一起发动汽车,毅然冲进墨汁般浓稠的雨夜,驶向康定城区购买零件。返程途中遭遇泥石流,千钧一发之际,他猛踩刹车并急速倒车,避开了泥石流,但车子还是剧烈一震——尖锐的石块扎爆了轮胎。狂风裹挟着冰冷的雨点,陈显元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和校长一起在泥泞中摸索着换胎,带着零件和一身泥泞回到学校。事后他说:“当时只想着,不能没有电,孩子们不能冻着,再难也得回来,现在想起当时的情形还是挺后怕。但一推开教室门,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还在,就觉得什么都值了。”
在色乌绒的两年里,陈显元不仅是孩子们心中的“阿爸”,更是他们信赖的严师益友。他身兼道德与法治、体育两门学科。在德育课上,他继续深耕,引导高原雏鹰树立高远的志向和正直的品格;在体育课上,他一丝不苟,让松散的队伍变得整齐划一。课余时间,孩子们则成了他的小老师,热情地教他唱悠扬的藏歌,教他跳欢快的锅庄舞。当他略显笨拙地跟着旋律哼唱时,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就像高原上最清澈欢快的溪流,流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支教虽艰辛,但我心甘情愿。愿我像一颗微不足道的小小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点燃希望之火,让每个孩子都有追逐梦想的机会。”在贡嘎雪山的见证下,陈显元的热情与奉献精神更加闪耀。
毕业季,孩子们为他献上洁白的哈达,大声说着:“陈老师,您是最帅的‘阿爸’!”每每回看这些视频,陈显元的眼角总会湿润。他说:“等以后老了,想我的‘扎西’和‘卓玛’们了,我就翻翻这些视频,看着他们的小脸,听听他们的声音,心里就暖了。”
从都江堰到康定,从甲根坝到色乌绒,陈显元用双脚丈量教育的宽度,用滚烫的丹心和无私的奉献,温暖着雪域高原上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闲暇时,陈显元喜欢画画:“风景再美,也是静止的。真正让这片土地活起来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光的眼睛,那才是高原上最美的风景,是我画不尽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