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101、102、103……”7月28日至29日,在泸定县人民医院七楼会议室,来自泸定县各级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援骨干及相关部门联动人员齐聚一堂,在应急救援讲师的指导下,认真做着记录。这是泸定县卫健局、县红十字会、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联合举办的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培训现场。
培训采用“理论+实操”模式,专业讲师系统讲解了心肺复苏、创伤救治等核心知识,为参训人员夯实理论基础。
技能实操环节气氛尤为热烈,止血包扎训练中,大家互相充当“伤员”,手法从生疏到熟练,时不时交流操作细节;骨折固定演练时,有人因角度偏差争论,有人拿着夹板反复调整,讲师的一对一指导,整个训练场里,问询声、示范讲解声此起彼伏,技能考核合格率达95%以上。
29日的演练以“地震后卫生应急队伍现场处置”为主题,全程贯穿桌面推演“无缝对接”现场鏖战。桌面推演阶段,7支专项队伍围绕“地震后可能出现的伤员类型、资源调配优先级、多部门协同难点”等问题开展推演,梳理出3类典型场景的处置流程。
转入现场演练环节,随着指令下达,前突组、预检分诊组、医疗救治组等7支队伍迅速响应,10分钟内完成集结。现场模拟救治10余名伤员,各小组分工明确:预检分诊组快速评估伤情,医疗救治组紧张开展急救,转运组协调车辆待命,卫生防疫组同步进行环境消杀,心理疏导组轻声安抚“伤员”情绪,信息报告组实时汇总数据上报。从桌面推演的思路梳理到现场演练的高效执行,整个过程衔接顺畅,充分检验了应急体系的协同作战能力。
“这次培训演练让队伍的‘实战感’更强了。”泸定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负责人邓安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仅强化了单人心肺复苏、群体创伤救治等基础技能,更通过多部门协同演练,找到了处置流程中的衔接断点。未来医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应急技能培训纳入日常考核,让每一名医护人员都成为群众身边的‘急救员’。”
演练结束后,各小组围绕处置效率、部门衔接等问题进行复盘,明确改进方向。此次活动有效提升了全县卫生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障群众生命健康筑牢了防线。下一步,泸定县将持续完善培训演练机制,推动卫生应急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梁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