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着着:男,乡城县人,州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手工艺大师、四川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文联第二届文艺人才专家库专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孜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甘孜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文联第八次、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个人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陈列,入选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十三届民间文艺山花奖”等。
◎乡城县融媒体中心 文/图
在川西高原的乡城县,36岁的乡城勉唐派唐卡非遗传承人着着正俯身绘制一幅未完成的唐卡。夏日阳光斜映在画布上,金粉随风微微闪动,他的专注的神情令人动容。“我自幼痴迷绘画,因此踏上艺术之路。在国家大力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时代浪潮下,我不仅得以系统学习传统技艺,还获得了外出进修的宝贵机会。”这位自幼与唐卡结缘的藏族画师,用二十年光阴走出了一条“守艺—传艺—兴艺”的非遗传承之路。
血脉里的艺术基因:匠心萌芽
着着出生在乡城县一个普通藏族家庭,父亲是一位老党员,母亲则是远近闻名的“画娘”。谈及童年,着着眼中泛起温暖的光。着着的父亲一直教育孩子们要听从党的领导、对党忠诚,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是着着的偶像,他的教导着着始终牢记在心。“母亲能用粉笔在黑黢黢的土墙上画出雪山草原。她教我辨认云朵的形状,教我调配矿石颜料,可以说,母亲是我艺术道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谈到母亲,着着的眼神里满是骄傲。
14岁那年,父亲带他拜师当地很有名气的勉唐派画师学习唐卡画,在高原的画坊里,少年着着每日凌晨四点起床研磨颜料,从勾线到上色,从描金到开眼,仅三年便掌握了唐卡绘制的核心技艺。
17岁时,他已带着几个比自己年长的学徒走村川串寨,以画壁画、唐卡画为生。
2009年,乡城县修缮历史悠久的桑披岭寺,200余位画师齐聚一堂。20岁的着着应邀参与修缮,在那里整整画了六年的壁画,创作了《赤江活佛壁画》《帕绷卡壁画》《宗喀巴大师故事壁画》《四大天王壁画》等。“那时候才知道,唐卡是流动的历史。”着着抚摸着泛黄的画稿,心中满是欣慰。
破壁出山:让千年技艺拥抱时代
经过十余年的刻苦钻研,着着逐渐掌握了唐卡绘制的精髓——从研磨矿物颜料到勾线、上色、描金,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完美。他的作品色彩绚丽而不失庄重,线条细腻且充满灵动,既有传统唐卡的韵味,又融入了乡城本土的文化特色。
2016年,在稻城亚丁景区冲古寺绘制壁画的着着,偶遇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赴四川甘孜州的调研组。调研组的领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老师对着着绘制的壁画表示赞许,并鼓励他加入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这让着着第一次萌生了带着乡城唐卡走出大山、接触外界的想法。
次年,着着创作了《南丝路一带缘,藏汉人一家亲》,这幅融合茶马古道元素与藏式绘画技法的作品,在2018年斩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当评委宣布结果时,着着紧紧攥着获奖证书,泪水模糊了视线:“这是对所有坚守者的肯定。”
荣誉接踵而至。2019年9月,着着与导师合作的连环画作品《大匠丝路》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作品进京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20年9月,经四川省文联推荐,着着作为四川省文艺骨干,参加了在西藏拉萨市举办的中国文联第11期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文艺骨干研修班,系统学习当代艺术理论。近两周的集中研修丰富了他对当前艺术创作发展趋势的认识,加深了他对绘画风格的思考,更为其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理论知识。
根系故土:在非遗沃土开展创新
“外面有更好更大的平台,但乡城的山水和文化是我的根。”2021年,着着婉拒多家美术馆邀约,在乡城注册成立香巴拉唐卡艺术传播公司。
走进着着的工作室,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学徒们正用电子显微镜分析矿物颗粒,墙角陈列着菩提叶唐卡、小唐卡挂件菩提手链、菩提纯银配饰等文创产品。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城传统唐卡技艺,着着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邀请当地青少年学习,将唐卡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让传统艺术以新形式焕发生机。
如今,着着最大的心愿是:待乡城非遗协会正式成立后,将当地30多种艺术门类进行集中展示和推广,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其弘扬发展。“过去各家各户分散传承,就像星星点灯。”他指着规划图激动地说,“我们希望通过集中展示的形式,激活唐卡、藏式编织、青稞酒酿造技艺等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形成文化矩阵,让传统艺术在系统性保护中焕发新生。”
在着着的工作室里,阳光斜映在他未完成的唐卡上,金粉随风微微闪动,这位面带微笑的乡城勉唐画派非遗传承人俯身绘制着一幅未完成的唐卡。或许,正是无数个这样的身影,让唐卡艺术跨越千年,依然璀璨如初,他笔尖流淌的不只是颜料,更是一份对文化的虔诚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