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罗文婕 仁多肯布
在长江、黄河上游的雪域高原,甘孜州如同一位无言的守护者,怀抱着911万亩湿地资源——这占据四川半壁江山的“地球之肾”,维系着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生物多样性的生命线。石渠长沙贡玛与色达泥拉坝两处国际重要湿地,如同镶嵌在高原上的璀璨明珠,与石渠普公坝省级重要湿地共同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
机制创新:铁腕守护唤醒高原湿地生命力
色达泥拉坝湿地,平均海拔超过4100米,是黑颈鹤等珍稀生灵的家园。自2023年2月跻身《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片生命绿洲的保护规格迎来了质的飞跃。
“成为国际重要湿地,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升级。”色达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杨小鸿坦言。当地创新构建了林草资源保护“六挂钩”责任机制,将生态补偿资金、项目申报资格与破坏案件数量直接挂钩,并严格执行“一案三查”,将护林员补助、干部评优与保护成效捆绑。一套组合拳,彻底扭转了生态保护“与己无关”的旁观心态。
制度之力需要协同支撑。色达县整合林草、公安、检察等部门力量,组建泥拉坝国际重要湿地联合巡护队,编织起一张“人防+技防+法治”的立体防护网。守护不仅在于严防破坏,更在于主动修复——2021年以来,已完成5167万元的泥拉坝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建设,修复湿地植被55785亩。一份聚焦栖息地修复、冲蚀沟治理的雄心勃勃规划正在推进,目标直指将全县湿地保护率提升至新高度。
科技赋能:智慧之眼洞察湿地脉动
相比新晋的泥拉坝,2018年即入列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石渠长沙贡玛湿地,已探索出一条成熟的“智慧守护”之路。面对418万亩的辽阔湿地,一套融合“空天地”的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成为守护神经末梢:6套野外监控设备、320台红外相机、4台监测无人机、24小时值守的进出口卡点、野外移动式水文水质气象综合监测站协同运作,实时感知着高原湿地的每一次呼吸。
“我们构建了‘调查监测+专业巡护+智慧监管’三位一体科研监测模式,相当于为湿地装上了全天候健康监测仪。”石渠县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廖华远介绍。科技之力与共治之智在此交融:“1+1+5+N”社区共建管理模式与“1+2+N”一线巡护模式,将全民守护纳入湿地生态肌理。每年超1667万元生态补偿资金惠及2.3万群众,5870份管护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