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8月20日

护绿又富民

甘孜高原的“两山”实践与绿色蝶变

康定荷花海森林公园。 资料图

◎甘孜州林业和草原局

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甘孜高原,8119.35万亩林海与8269.35万亩草原相互交织,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守护着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孜州林业和草原局牢记“国之大者”,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引领,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植入康巴大地,通过系统谋划与创新实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织密管护网络 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甘孜州全面深化林长制改革,构建州、县、乡、村“四级林长”责任体系,以林长为引领织密全域管护网络,推行“三单一函”机制闭环管理,实现责任层层传导、精准落实到基层末梢,有效破解生态保护“最后一公里”实施难题。在具体实践中,采取逐年签订管护责任书的方式,持续完善“网格定界明范围、人员定岗强职责、责任定标严考核”的精细化管护模式,将“空间全覆盖、责任无盲区、管护无死角”的标准要求贯穿于林草资源巡护、防灭火宣传等各项工作全过程,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管护格局。

“以前巡山全靠脚,一天走不了几个山头。现在有了无人机和信息平台,管护效率提高太多了。”丹巴国有林保护管理局护林员扎西感慨地说。

科技创新为生态管护插上翅膀。甘孜州打造的“天地人”一体化智慧管护体系,通过“车巡+无人机+信息平台”的立体化监测模式,显著提升了林草资源管护效能。丹巴国有林保护管理局“森林资源管理提升示范工程”试点数据显示,当地管护覆盖面提升了36%,效率提高了40%,精准度增长了43%,而基层工作强度则下降了56%。

在强化科技管护的同时,“专群共管”机制也在不断深化。甘孜州林草局联合公安、消防等部门,建立了“联合宣传、联动排查、联力打击”的三联机制,筑牢了资源安全防线。更值得一提的是,20772名脱贫群众成为生态护林员,他们在守护青山的同时,也通过这份工作实现了稳定增收。新龙县通宵镇信息员扎西降措算了一笔账:每年6000元的收入,让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酥油茶都熬得更香了。

坚守播绿初心

生态产业助力振兴

四月的高原,春雪尚未消融,甘孜州林草系统的干部职工已与农牧民一道,在海拔4000多米的荒山上打响了“绿色攻坚战”。他们顶着寒风、克服缺氧,将一株株幼苗栽进土壤,用双手编织着高原的绿色未来。

全国劳动模范、白玉国有林保护管理局职工胡林,自1990年从州林技校毕业后便扎根林场。30多年来,他带领职工管护46万亩森林,培育1200万株苗木,个人累计栽种苗木13万余株。“我们这代人完成了‘从无到有’的使命,你们要担起‘从有到优’的责任。”如今,他常向年轻职工讲述创业故事,传承播绿精神。

新一代林草人接过接力棒,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行动。2011年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2.3万亩、封山育林112.67万亩、森林抚育422.6万亩。2023年底,全州森林面积达到8119.35万亩、森林蓄积4.87亿立方米,均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35.38%,生态本底更加厚实。

生态产业的蓬勃兴起,正让高原群众持续共享丰厚的“生态红利”。在“天府森林四库”理念的科学指引下,甘孜州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与中藏药材种植产业,成功构建起贯通上下游的林下经济产业链。据统计,2024年全州林下经济总产值已突破25亿元,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依托荷花海、沙鲁里等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优质生态资源,当地精心打造了一系列高品质生态旅游目的地。从白玉察青松多酒店的升级改造,到甘孜州森工博物馆的匠心建设,既让游客得以在绿水青山间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也为当地群众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数据显示,2024年甘孜州共接待生态旅游游客45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4亿元,“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取得显著成效。

深化改革创新

实现生态与发展双赢

“改革让我们从‘砍树人’变成了‘护树人’,收入还比以前高了。”曾在国有林场工作的王师傅感慨道。甘孜州林草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国有林区改革,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甘孜州森工集团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人事管理,构建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在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在种苗培育方面,深入实施重点苗圃提质改造,推动苗圃实现机械化作业和信息化管理。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森工集团种苗栽圃量达5300万株,正朝着“川青甘藏地区优质苗木供应基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邓仕清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森工精神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光彩。”自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实施以来,甘孜州对天然林资源实施常态化、精细化管护,累计落实非国有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逾47.7亿元。补偿标准逐步提高至每亩16元,覆盖全州18个县(市)。2024年,这一举措惠及农牧民75万余人,直接带动农牧户年均增收2300余元,筑牢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幸福”的思想根基。

站在新的起点,甘孜林草人将以“海拔高追求更高”的信念和“缺氧不缺精神”的斗志,积极探索国家储备林建设、森林碳汇开发、“森林四库”立体发展等多元路径,奋力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画卷,为建设美丽四川、美丽中国贡献甘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