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文/图
在白玉县的村落间,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星火正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向乡镇所、村社站层层传递。从政策宣讲的“双语解读”到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从养老认证的“上门服务”到文艺活动的“全民参与”,白玉县以“中心统筹、所站落地、群众受益”的三级联动模式,将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至每一户群众。
政策宣讲“精准滴灌”
“生病住院报销比例怎么算?养老补贴每月能领多少?” 在阿察镇阿察村的院坝里,村民们围着宣讲队抛出心底的疑问。这场由阿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的政策宣讲,没有照本宣科的条文解读,只有村“两委”干部与驻村工作队用通俗语言拆解的“民生答案”。从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到医疗保障的报销细节,从耕地保护的规定到养老补贴的申领流程,宣讲队通过院坝会、微信群推送等形式,把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讲清讲透。对老年村民、困难群众,宣讲员更是入户“一对一” 答疑,确保政策“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截至目前,阿察村已开展宣讲10场次,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与满意度显著提升。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盖玉镇亚达村。实践站邀请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组成宣讲队,用藏汉双语讲解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特色种植养殖扶持等政策,针对“高龄老人补贴申请”“退耕还林补偿”等问题现场作答。发放政策手册60余份,120余名村民参与其中,30余个疑问得到细致回应。“我们是站在村民的角度讲他们想听的事。”亚达村驻村干部说。这种“靶向式”宣讲,正是白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政策落地要走‘心’”理念的生动实践,从中心统一梳理群众需求清单,到乡镇所分类汇总政策重点,再到村站“按需配菜”,确保每一项惠民政策都能精准抵达群众身边。
文化活动“扎根基层”
“锅庄的调子一响起,整个广场都活了。”在赠科乡尼龙村文化广场,一场由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牵头的民俗文化活动,让乡间的烟火气与文化味交织成最动人的风景。村民们既是观众也是主角,高亢的藏族民歌独唱里,是对家乡的赤诚热爱;整齐欢快的锅庄舞中,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手拉手围成圈,鼓点与脚步共振,连路过的群众都忍不住加入其中;自编小品《村里的新鲜事》用幽默讲述身边变化,台下掌声与笑声此起彼伏。表演间隙,酥油茶、糌粑、坨坨肉等特色藏餐香气四溢,驻村工作队队员与志愿者送上解暑饮料,让村民在味蕾与心灵的双重满足中,感受民俗文化的温度。
麻绒乡德来村的暑假,同样因文明实践活动焕发活力。以“青春筑梦德来村 精神文明绽芳华”为主题的文艺活动里,传统锅庄与现代锅庄同台亮相,村里长辈们的舞步带着地道乡土韵味,年轻人融合流行节奏的演绎引得孩子围圈欢呼,拔河比赛更是让呐喊声震彻村落。“平时各忙各的,聚在一起跳跳舞、比比赛,心里敞亮!”村民多吉的话,道出了文化活动的深层价值。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倡导“传承民俗、丰富生活”,到乡镇所搭建展示平台,再到村站让村民 “唱主角”,白玉县用文化这根纽带,让乡村凝聚起发展的内生动力。
民生服务“上门暖心”
“年龄大了不会用手机,幸好你们上门帮我认证,养老金才能按时到账。”纳塔乡纳邛村查洛爷爷的感谢,道出了老年群体对贴心服务的期盼。近日,纳邛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养老认证不拖延,幸福晚年有保障”活动,用“设点服务+上门代办”破解老年人的认证难题。
在村党员活动室的便民服务点,志愿者一对一指导老人操作手机,调试人脸识别角度,发放宣传单讲解认证周期与待遇调整。对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分组携带手机、花名册逐户走访,不仅完成认证,还记录下代购药品、代缴水电费等需求,顺带普及防诈骗知识。通过微信群提前通知、村干部逐户提醒,55名需认证老人全部完成手续,35户享受上门服务,实现“不漏一户、不少一人”。
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聚焦“一老一小” 等民生痛点,到乡镇所细化服务方案,再到村站用“多走一步”的贴心举措解决实际困难,白玉县让文明实践的温暖,实实在在照进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从政策宣讲的“精准送达”,到文化活动的“全民共享”,再到养老认证的“上门服务”,白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联动,用“接地气”“贴民心”的举措,把“最后一公里”的距离压缩成“零距离”的服务。在这里,文明实践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院坝里的政策解读、广场上的锅庄舞步、老人家中的贴心问候……它扎根于乡镇的土壤,生长于群众的需求,最终结出了“群众满意、乡村和谐” 的文明果实。未来,这份实践还将继续延伸,让高原大地上的文明之花越开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