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宁蕖
甘孜观察 洛绒尼玛
德格,把一首“村歌”唱响了全国。
近日,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文联、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员会宣传部主办的“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中,四川省唯一代表队——德格县岭·格萨尔合唱团携原创歌曲《德格幸福谣:欢歌颂党恩》获得“幸福好声音”奖。
这个曾因地处偏远而“养在深闺”的县域,正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小舞台点亮乡村新生活
“难忘的岁月跟着党,我们跟党走啰,祝福祖国繁荣,幸福吉祥啰……”在8月17日“村歌嘹亮”的闭幕演出中,著名歌唱家降央卓玛的献唱,为德格,这个高原小县城带来了一波“流量”。
“降央卓玛老师的声音太醇厚了,很动听!”大家纷纷感慨。
舞台不仅是明星的,台上,还有来自基层一线的群众代表组成的合唱团,他们身着德格传统民族服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说唱的苍劲韵律与麦宿卓且的灵动舞步完美融合,用最质朴的歌声歌唱着德格儿女感恩奋进的时代画卷。
让群众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是德格县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抓手。
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德格县文化馆大力推广麦宿锅庄、俄支岭卓等乡村特色民间舞蹈,并将其引入乡村文化活动。2024年,通过首届格萨尔音乐季、民间锅庄大赛等系列活动,德格县组织基层农牧民群众参与,共享文化成果。
“我们还围绕村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开展编排指导,让广大群众能够更有参与感、文化认同感。”德格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德格县已经创作了《大爱德格》等反映乡村振兴的文艺作品。文化的种子在高原乡村生根发芽,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凝聚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指尖技艺变增收“金钥匙”
走进德格县麦宿镇的“钦乐”工坊,工匠正将金、银、黄铜、紫铜、锡、铅等按照一定比例熔化制成“利玛铜”,再倒入特制的沙模内。待其成型后,再用各种工具锤击、压制,让纹路显得更清晰精致,接下来就可以抛光和打磨。
“制作1个造像,从泥塑到蜡塑,再到利玛铜,最长的要花费6个月左右,做1个银币大小的吊坠也需要大概7天。”品牌创始人达瓦卓玛告诉记者。
漫长的制作周期赋予了手工艺品独特的价值,但也提高了成本,为产品独立“闯市场”抬高了门槛。
2019年,德格县投入资金,对麦宿镇19户民俗手工艺传承人进行扶持。达瓦卓玛的“钦乐”工坊也名列其中。有了资金,达瓦卓玛开始着力培育品牌。如今,“钦乐”员工已经扩招到37人。
截至目前,德格已培育南派藏医药藏药浴、德格县麦宿片区民族手工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体验基地,打造了“非遗四川·百城百艺”等非遗品牌项目。
这些非遗工坊不仅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更成为乡村产业的“造血机”,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文化传承+就业增收”的双重收益。截至今年7月,德格县非遗工坊带动就业人数3372人,非遗相关行业带动就业人数16850人。
老藏寨焕发文旅新活力
“没想到在海拔3000多米的藏乡,能亲手做出土陶茶杯,还能跟着非遗老师学唐卡勾线!”8月中旬,来自成都的游客李女士在德格县麦宿镇民族手工艺传承园里,举着刚烧制好的藏式土陶杯,兴奋地记录下体验过程。这个曾藏于川西高原的“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正靠着文旅融合的巧思,让千年非遗走出工坊,也让越来越多游客停下脚步。
2019年起,当地整合3400万元资金,打造集“传承、生产、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民族手工艺传承园,不仅建起19个非遗扶贫车间,还配套了产品展销中心和游客服务站。
游客在这里既能看铜铸匠人敲打利马铜、还能参与土陶制作、藏香研磨等体验项目,沉浸式感受康巴文化的魅力。
“下一步,我们还要建非遗主题民宿,让游客既能体验手艺,又能住藏寨、品藏餐。”麦宿镇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将继续把非遗、高原农业和乡村旅游拧成“一股绳”,让千年藏乡不仅有“手艺的温度”,更有“旅游的热度”。
从非遗工坊的“指尖经济”,到传统村落的“文旅融合”,再到文化惠民的“精神滋养”,德格县正以文化为纽带,串联起以文兴产、以文富民、以文铸魂的新图景。
一首嘹亮的“村歌”,正被德格越唱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