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四川广元,登临明月峡,蜀道收眼底。
脚下,先秦栈道、金牛驿道蜿蜒曲折;远方,嘉陵水道、纤夫小道并肩前行;两侧,西成高铁、京昆高速穿山而过……
绵延三千里,纵横三千年,于兹贯古今。广元这处2公里长的峡谷,由此得名“中国天然交通历史博物馆”。
穿越历史风烟,叩问“何以蜀道”?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印刻大地的道道深辙,照见一代代筑路者“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的勇毅——
秦汉之际,“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
抗战时期,古金牛道上建川陕公路,巴蜀军民出川抗日、运送物资有了生命线。
新中国成立后,数十万建设者创13项“世界铁路之最”,在“筑路禁区”筑成成昆铁路。
新时代以来,陆海联动、空中织网,蜀道之行,无远弗届。
——“软豆腐”上建成宜万铁路,“世界屋脊”铺设川藏铁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综合交通建设完成投资3.5万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
——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3.6万列。四川全省18个机场,总量全国第三,空中走廊通达全球;
——长江经济带活力奔涌,成渝“双城记”越唱越响,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加快形成新格局。新时代新蜀道,亦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开路先锋”。
蜀道难,蜀道通,蜀道畅。映照民生温度,折射开放广度,拓展协同深度,也蕴藏文明厚度。
剑阁古蜀道,翠云廊1.2万余株古树生生不息。从“交树交印”古制到新时代“林长制”,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光大……研究蜀道大半生的学者蔡东洲感慨,“这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样本!”
蜀江水碧蜀山青,蜀道畅行蜀客惊。
千年咏叹,时代新歌。
筑路之歌
万千蜀道气象一新。每一条通向远方的蜀道,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蜀道。
新时代蜀道新在哪?新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四川遂宁,成达万高铁遂宁涪江特大桥施工现场。90号主塔边跨,吊车“抓”起一座27米高的墩身,稳稳落在目标装置上……“这是一线工人研发的新型实用专利,确保墩身竖向钢筋安装精准到位。”成达万高铁公司总调度长肖霞林说。
大学毕业即入川,和蜀道“死磕”20多年,肖霞林认准一点,“创新引领!”
修成兰铁路(成都至黄胜关段),硬角色遇上“烂豆腐”。
“大桥桩基穿越古堰塞湖,淤泥又松又软,100多米厚。”肖霞林说,按照传统工艺,注定无法成桩。
困难当前,进退之间。17个课题组旋即成立,项目公司、建设单位、科研院校,协同攻关。技术创新、工艺更新、工法求新——首创全回转全套管分级跟进施工工艺,最长桩基141.7米!“这样的困难数不尽。一条成兰铁路,倒逼出100多项新型实用专利。”肖霞林说。
山一程,水一程。曾经引进消化吸收,如今首创首发引领——
70多年前,成渝铁路通车时速是40公里,70多年后,成渝中线高铁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成渝交通,从13小时、8小时、4小时,缩短至1小时;
川藏铁路,从第二级阶梯跃升至第一级阶梯,搭建起海拔高差超过3000米的“天堑蜀道”;
跨越两大山系、三大水系、12条断裂带,桥隧比达55%。“云端通途”雅西高速首创双螺旋隧道,在山体中连转两圈,实现10分钟通行10公里、攀升高度数百米……
“马帮走不完米仓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弯弯。踏溪水跳石磴,上天梯过云栈,摇晃晃的是‘二架子’,悬吊吊的是心尖尖……”民谣《背二哥》传唱千载,蜀道难而今已成历史。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