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8月26日

从大学讲台到“美人谷”丹巴,廖永麒六年两次驻村

书写乡村振兴“教授答卷”

廖永麒与老人谈心。

廖永麒与村民席地座谈。

廖永麒(左二)查看作物收成。

◎丹巴县融媒体中心 文/图

当晨曦为丹巴县丹东镇牙科村的旅游民宿聚落勾勒出金边,藏家新居的炊烟袅袅升起,廖永麒登高远眺。此刻,丹巴的未来正如破晓的朝阳,将高原乡村振兴的每一条山道照得通明。2023年初秋,这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副教授再度暂别讲台,以丹东镇牙科村第一书记的身份,续写他与这片土地的情缘。

高校教授变身“景区医生”

时光倒回至2019年春天,彼时刚刚获得四川省教学能力大奖,身兼文旅部重点项目负责人的廖永麒,以甲居藏寨景区副董事长的身份第一次踏入丹巴县。他的使命是参与景区管理重组,重塑旅游服务体系。

面对当地干部“省城专家能否接地气”的隐忧,廖永麒没有夸夸其谈地提出所谓顶层设计,选择从游客的“足下痛点”破题——连续几天蹲守在景区公厕旁,记录下游客的抱怨:“排队半小时,味道熏得人头晕!”这个被游客视为“景区良心”的细节,成为他改革的第一把手术刀。

“厕所革命不是面子工程,是游客给丹巴文明的打分表!”在管理会上,廖永麒的斩钉截铁催生了甲居藏寨的蜕变,一场关乎甲居藏寨未来发展的“厕所革命”悄然打响。他带领团队用脚步丈量每一处设施布局,对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手册条款,逐项“问诊把脉”:厕所蹲位设计是否合理?通风除臭装置能否24小时运转?清洁维护制度能否更加精确?标识引导是否清晰?

经过数月的持续整改,一套严密的景区标准化卫生管理体系终于在甲居藏寨落地生根。当游客为焕然一新的公厕竖起大拇指时,廖永麒在笔记本上写下:“旅游服务的温度,就藏在这些被人忽略的细节里。”

让丹巴人讲好丹巴故事

解决了厕所这个“面子”问题,廖永麒又将目光聚焦于另一个“声音”困境。景区讲解员机械背诵导游词的现象,让他痛心疾首:“嘉绒史诗、碉楼密码、美人谷传说,这些活着的文化不能变成冰冷的资料!”他向学院申请成立“国家金牌导游工作室”,将课堂搬进藏寨,在甲居藏寨建立专业导游人才孵化阵地,为当地孵化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精英讲解队伍。“优秀的导游,本身就是风景的放大镜!我们要培养能讲好丹巴故事自己人!”

这是近年来丹巴县第一个国家级的工作室平台。敞亮的工作室内,白天游人如织,夜间则成为培训的“课堂”。泽郎、杨志蓉等一批本地的藏族青年坐进课堂,成为廖永麒的学生。廖永麒不仅传授普通话发音技巧、站位仪态调整,更带着他们翻资料、访长者、实地走访,一同挖掘整理那些散落在田间、火塘边的口传史诗与民俗故事,编织成动人心魄的解说词脚本。课堂之外,他鼓励学员们主动介绍、大胆实践。他们为游客讲解时,廖永麒常常默默尾随其后,待游客离场,便立即拿出笔记本复盘要点:“这句讲述碉楼建造技艺的话很有画面感,但前面关于美人谷由来的地方还要更舒缓一点……”

一整套“教学研训导”相结合的模式运转起来:课程学习、跟岗实习、示范讲解、复盘研讨。从吐字发音到仪表姿态,从知识结构到服务理念,廖永麒手把手传帮带。几年光阴过去,如今走进甲居藏寨,泽郎纯熟而深情的讲述、杨志蓉从容优美的引导身影,早已成为景区一道亮丽名片。一批像他们这样的本土骨干,已成长为丹巴旅游讲解的中流砥柱,不仅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山高水美,更传递着深植于历史深处的嘉绒文化的脉动。

从“景区管家”到“村民贴心人”

2023年初秋,青稞泛黄,廖永麒再度请缨,以丹东镇牙科村第一书记的身份重返丹巴。这次,他的战场从景区转向了更具体的民生:苏兰彭错家门口的悬崖小路、东周家老化的电线、纳尔布的脑瘫女儿和养鸡场……《驻村工作路线图》上,37户村民的“烦心事”被标注成红色星标。“第一书记就是第一责任人”,面对一系列“民生考题”,廖永麒逐一想法解决。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廖永麒敏锐捕捉到丹巴的红色基因——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落脚地,这里隐藏着丰富的红色历史印记。但这些动人故事多年来沉睡在县志文献里和老人口述中,未形成系统有力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深挖这些精神宝藏,这位“景区医生”化身“考古学者”,自费购置设备,白天探访旧址,夜晚整理史料,常常一杯酽茶支撑到凌晨,只为精准还原那段烽火岁月中的鲜活细节。经过无数次的核实、修改和润色,最终编写出数万字的《丹巴县红色旅游导游词》。他还推动成立红色讲解员培训班,助力县委党校成功申报州级重点课题,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牙科村基础相对落后,可开发旅游资源有限,廖永麒清醒认识到,复制大景区的发展模式在牙科村行不通,必须依托现有资源,走出一条适合牙科特色的差异化乡村振兴新路子。他提出“文化塑魂、基础亮脸、联农带农”的三步振兴路径。“我们的藏居、田野、农耕,都是风景!”他在村民夜话会上说,“我们要让资源活起来,让全村人吃上旅游饭!”

如今,硬化的村道旁,藏式民宿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体验牧区生活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笑着说:“廖书记让我们发现,自家门口的田埂也是风景。”

一顶遮阳帽、一双沾满泥土的登山鞋,两次驻村,廖永麒像一头默默耕耘的“高原牦牛”,把高校教师的智慧与情怀,播撒在丹巴的热土中。这张乡村振兴的答卷,没有终点,只有他更加坚定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