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8月27日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送到牧民手中”

党外知识分子动物健康产业服务队牦牛产业技术服务纪实

◎刘曦

在高原辽阔的草地上,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它不仅是牧区群众衣食住行的重要依托,更承载着牧民世世代代的生活与希望。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变化和养殖方式调整,牦牛疫病问题逐渐凸显,给甘孜州牧民的增收致富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让科学技术真正走进牧区、惠及牧民,成为高原畜牧业亟待破解的难题。由州委统战部主导,州畜科所组建的党外知识分子动物健康产业服务队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送到牧民手中”的理念,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用脚步丈量牧区,用行动诠释了党外知识分子服务乡村振兴的初心和使命。

情系牧区,心怀使命 脚步踏遍高原牧场

2025年盛夏以来,党外知识分子动物健康产业服务队数次奔赴甘孜县、白玉县、德格县、道孚县等地,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区,开展为期多轮的牦牛疫病防控与技术培训服务。他们的行程紧凑而充实:8月12日至13日,抵达道孚县玉科镇和银恩乡,与基层防疫人员一道走村入户;14日至15日,来到甘孜县康巴拉公司,结合企业化养殖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技术方案;16日至17日,在白玉县昌台种畜场和章都乡,为牧民详细讲解寄生虫病的防控要点;18日至19日,马不停蹄赶赴德格县马尼干戈镇,探讨牦牛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治的综合策略。

高海拔牧区环境恶劣,昼夜温差大,许多时候交通不便、条件简陋。然而,无论是在培训教室,还是在牧民的帐篷里,甚至在草场上,党外知识分子动物健康产业服务队都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他们常说:“只有走到牧民中间,才能真正明白他们需要什么。”正是这种心系牧区、深入一线的行动,让技术培训不再停留在书本和讲堂,而是与牧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了“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

因需施策,务求实效

技术服务精准落地

党外知识分子动物健康产业服务队的技术服务,并不是单纯的“讲课”,而是建立在大量调研、观察和问题导向上的“精准投方”。他们发现,不同县域的牦牛疫病问题各不相同:部分县的牦牛寄生虫病多发,牧民常因盲目用药导致耐药性增强;部分县则普遍存在犊牛腹泻高发的问题,犊牛死亡率偏高,直接影响了牧户的经济收益。针对这些情况,他们逐一开出“药方”。

针对牦牛寄生虫问题,他们提出“定期检测—精准用药—草场轮牧管理”三位一体的防控策略,强调驱虫药不可随意使用,而要结合粪便检测结果来确定时间和剂量,避免耐药性积累。针对牦牛腹泻的问题,他们则推广“环境改善+科学饲喂+药物防治+护理强化”的综合措施,尤其在培训现场亲自演示补液、注射等操作,让牧民能够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许多牧民感慨:“以前觉得打针是很复杂的事,现在看他们演示一遍,我们就敢自己操作了。”

不仅如此,党外知识分子动物健康产业服务队还十分注重标准化操作。他们在道孚县玉科镇推广犊牛腹泻二联灭活苗时,不仅告诉牧民“要打疫苗”,更详细讲解了注射剂量(每头2ml)、部位(颈部皮下)和严格的消毒流程,手把手带牧民完成操作。通过这种“理论+实操+现场答疑”的方式,牧民真正掌握了科学的防疫方法。

他们的培训方式也充满特色。不同于传统的单向讲授,他们采用“问题导向—互动提问—专家解答—现场操作”的模式,让牧民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牧民关心的“胎衣不下怎么办”“结节性皮肤病会不会传染给人”“腹泻的小牛吃不下东西怎么办”,他们都耐心解答,并结合实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此外,在各地服务中,他们还带去了疫病防控所需的驱虫药、犊牛腹泻二联苗、微量元素舔砖等物资,并配合发放操作指南资料,为牧民提供“技术+物资”的双重支持,真正把实惠送到家门口。

截至目前,他们累计培训牧区技术人员、乡镇兽医、养殖大户及普通牧民近400人次,通过微信群、示范户等方式间接辐射影响更多牧民,逐渐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服务机制。

融合创新,久久为功

打造高原牧业新格局

党外知识分子动物健康产业服务队的工作,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疫病问题,更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牧区养殖观念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他们在服务过程中,坚持“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微信群实时答疑,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牧民遇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指导;他们还推动“专家—企业—牧户”三级服务网络建设,既能满足企业化养殖的需求,又能覆盖分散牧户,逐步形成合力。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十分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他们常与养殖、营养、加工等领域专家一道,为牧民提供集成化服务方案。在德格县指导乳制品加工企业时,他们不仅提出防疫措施,还提醒企业在原料收购环节要注重奶牛健康状况;在康巴拉公司,他们则结合企业规模化养殖的特点,提出改进饲草储备和饲喂管理的具体方案。这种“多专业协同”的模式,使技术服务从单一的疫病防控扩展到整个养殖链条,提升了服务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党外知识分子动物健康产业服务队的服务,展现了党外知识分子独特的价值和担当。他们没有行政职务,却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固定的“课堂”,却把牧区草原当作最生动的讲台。他们用一场场实用的培训、一条条科学的建议、一件件具体的行动,把“知识分子”的身份与“服务者”的姿态完美结合,成为牧民眼中最可信赖的“技术医生”。

未来,他们计划继续深入牧区,跟踪寄生虫病和犊牛腹泻的防控效果,建立技术示范点,并通过培训本地技术员的方式,培养一支“带不走”的牧区防疫队伍,为高原牧业注入可持续的科技动力。党外知识分子不仅是科研一线的探索者,更是牧区振兴的践行者。他们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牧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技术,把对牧区的热爱和对牧民的责任融入一场场培训和一次次指导之中。他们的身影,是高原牧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的行动,是党外知识分子群体最生动的注脚。正如牧民所说:“他们来过一次,我们心里就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