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8月27日

最高院、人民日报联合直播

探秘海螺沟冰川的法治“护盾”

直播团队介绍海螺沟法庭。

◎启呷 文/图

圣洁的贡嘎山下,一条“黑色巨龙”蜿蜒流动。这就是亚洲较低海拔,也是离城市最近的一条现代冰川,被誉为“中国最美冰川”的四川甘孜海螺沟冰川。它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周边生态系统的“发动机”。

然而,这条“巨龙”正以惊人的速度消融退缩,生态警钟长鸣。8月15日,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和人民日报视界客户端联合主办的“司法守护美丽中国”主题融媒体直播活动带大家深入海螺沟,揭秘冰川形成与消融的原因,更见证了司法力量如何化身“防护铠甲”,守护这片珍贵的生态宝藏。

壮丽与脆弱:海螺沟的生态密码

跟随海螺沟管理委员会罗布的视角,线上观众领略了海螺沟“冰川与森林共生”的奇迹。这里是珍稀动植物的王国,400多种蝴蝶翩跹,杜鹃花从河谷开到云端,独特的红石景观更是大自然的神奇馈赠。多元民族文化在此交融,茶马古道诉说着历史。

壮丽之下是极度的脆弱。罗布说,这片“亚洲水塔”正面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冻土萎缩、冰川融化、栖息地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多重挑战。海螺沟作为其中一隅,生态保护刻不容缓,需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全民参与,更需要法治力量的坚实支撑。

随后,中国科学院的刘巧博士揭开了海螺沟冰川形成的科学面纱:充沛的降雪补给、高海拔的低温环境、有利的地形储存——三大因素共同造就了这条我国规模最大的低海拔现代海洋性冰川,距今已有数百万年历史。为何是“黑冰川”?刘巧博士解释,冰川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侵蚀山体,携带大量泥沙、碎石覆盖冰面,冰雪消融后便呈现出独特的黑色。然而,令人揪心的是,过去30年,贡嘎山冰川总面积缩小15.5%。海螺沟冰川退缩速度近年更超过50米/年,冰舌末端减薄惊人。冰川融水是河流的源头活水,可调节区域气候,孕育了从低海拔阔叶林到高海拔草甸的垂直生态带,是雪豹、林麝、峨眉冷杉等珍稀动植物的家园。这不仅意味着壮丽景观的消失,更将引发融水不稳定、地质灾害、生态链断裂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它的存亡,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刘巧博士强调,这是冰川对人类发出的严厉警告。

司法亮剑:为生态披上“法治铠甲”

面对生态危机,司法力量挺身而出,成为守护雪域高原的坚实屏障。

据甘孜中院环资庭副庭长钱江荣介绍,全州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设“正义雪莲”护绿品牌。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最前沿,他们建成了22个补植复绿基地和185个生态保护警示教育基地,覆盖自然保护区、交通干线、人口聚居地。针对不同生态要素(如皮洛遗址、湿地、珍稀动植物)建立分类司法保护机制,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环保格局。

如何快速响应?钱江荣介绍了甘孜“绝招”——“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 涉旅诉讼服务和“一景区一法官” 机制,承诺30分钟快速响应,游客若发现破坏环境行为或遇到纠纷,直接拨打景区法官电话,1小时内法律服务精准到位。景区内的24小时自助法院更是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几大举措协同发力、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1-8月,我州环资案件同比下降7成,已补植各类树木11.4万余棵;法治宣传覆盖群众20万人次,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法庭前沿:筑起守护冰川的“堡垒”

在海螺沟人民法庭,法官宁家伟带大家感受了司法守护的“最后一米”:法院干警深入景区、古镇,普及环保法规,倡导文明旅游、保护自然;依法严厉打击盗伐林木、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犯罪行为。宁家伟还分享了两个典型案例:盗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贵云杉者获刑;非法猎捕、收购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野鸡)者被严惩并承担生态赔偿。

“法律不可触及的红线,也是生态文明的底线。” 宁家伟介绍,海螺沟人民法庭牵头与康定、丹巴两地法院签订协议,成立“纽扣法庭”,建立大渡河流域(丹巴至泸定段)环境案件跨域管辖协作机制,逐步形成“环贡嘎生态司法协作联盟”。该法庭还联合当地文旅部门打造“法治生态旅游线路”,在景区嵌入生态法治文化长廊,开通短信提示服务,将普法融入游客体验。

位于景区服务中心外的“法治守护站”(24小时自助法院)令屏幕前的观众耳目一新。这里不仅是服务窗口,更是普法阵地,诉讼服务区、调解区、沉浸式环幕剧场、AR互动普法墙、心灵疏导区、司法文创展示区一应俱全,游客可凭身份证便捷体验司法服务与生态法治文化。

冰川是地球的“宝藏”,司法是其“盾牌”,而全民筑牢生态意识才是真正的“铠甲”。此次直播以冰川之危为镜,以司法视角解码生态保护,通过司法实践与生态科普的生动呈现,创新普法形式唤醒公众生态共识,让“每个人都是守护者”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法治阳光下共绘天蓝、山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