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杨孟双
“牦牛死了,才一天赔偿款就到账了。”近日,道孚县色卡乡亚日村村民桑珠翁姆家因施工受损的牦牛,在乡协调工作专班介入后当天就解决了赔偿问题。
这起“当日事当日毕”的纠纷化解案例,正是色卡乡深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鲜活注脚。
这座海拔3800米的高原牧乡,近年来以“枫桥经验”为指引,通过机制创新,当地让服务力量持续下沉、扎根基层,织就了一张横向覆盖牧场帐篷、纵向贯穿乡村两级的矛盾纠纷化解网络。
如今,色卡乡全年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保持100%,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
调解送到帐篷“门口”
“以前村里有纠纷,要么吵到脸红脖子粗,要么跑乡里来回折腾。现在有了流动调解站,一个电话就到。”说起家门口的调解服务,扎瓦村村民呷绒邓珠连连称赞。
色卡乡根据高原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特点,搭建了“村级调解室+乡级综治中心+流动调解站”三级联动平台。16名调解员被派往6个行政村,实现“一村一个调解点、一周一天驻点坐班”。
针对项目施工、草场边界、婚恋家庭等高频纠纷,推出“30分钟响应、2小时到场、1天内反馈”的“321”快速处置机制。
去年以来,成功化解牧民定居点建设争议等项目纠纷172起,调解婚恋家庭矛盾、劳务矛盾纠纷、经济纠纷等72起,所有纠纷均在村乡两级化解,实现纠纷“零上交”。
让牧民有处“问明白”
“多亏了乡里的‘法律明白人’,帮我们算清了工伤赔偿的法律账。”亚日村务工村民根拖在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调解成功时,难掩激动。
色卡乡持续优化调整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专班,广泛吸纳乡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加入,打造出一支由“16名专职调解员+9名乡贤智囊”组成的专业调解队伍。
这支队伍专攻劳资纠纷、婚恋矛盾等复杂难题,推行“一案一专班”机制,确保每起纠纷都有精准匹配的调解力量。
同时,积极探索“调解+普法”新模式,2024年以来已累计举办“以案释法”活动23场,覆盖群众3000余人次,让群众在矛盾化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法治素养。
村里“议事会”矛盾少发生
“现在村里每月开‘议事会’,大家有啥想法当面说,矛盾自然就少了。”茶垭村党支部书记指着村务公开栏上的“议事清单”说。
色卡乡推行“村民议事会+风险排查”双轨预防机制,每月组织村民围绕村级事务开展协商民主,提前梳理潜在矛盾点。
其中,建立“矛盾纠纷月排查、季分析”制度,由包村干部牵头,联合村“两委”成员对移民安置、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开展风险评估,去年共排查出隐患点67个,制定防控措施89项,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32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