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红四方面军一部在徐向前的率领下途经甲斗沟翻越扎格海格山离开甘孜州北上抗日,在我们的下甲斗村留下了不少军民鱼水深情的团结佳话。”任晨向记者介绍,1936年6月至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近五万人途经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色达县域休整筹粮。
在这片仅有二万本地人的金马高原上,牧民捧出青稞、小麦、土豆、玉米、牦牛肉、芫根、萝卜……支援红军,留下“两路纵队三条沟,四座雪山八个庙;色曲下游筹青稞,金马草原觅牛羊”的红色足迹。东嘎寺活佛班马多吉腾出大殿安置伤员,金俄寺僧侣为牺牲红军祈福,色达百姓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藏汉一家亲”。
在罗绒的记忆里,这段历史是煤油灯下爷爷讲得最绘声绘色的故事。“那时家家缺衣少食,我爷爷也就14岁大,天天给红军送青稞、洋芋,有些战士喝不惯糌粑汤,肚子疼,可他们从不抱怨。临走时,还硬留下两口大铁锅。”
如今一口锅置于村集体储物间,即将搬入陈列室;另一口留在罗绒家,熬过全家的清茶,也沉淀过牛石都河的饮水,成为四代人的生存见证。“看见锅就想起爷爷说的,穿草鞋的汉族也是兄弟。”
而今,踏入这座模拟复原的且勒古碉楼,墙上所绘的“红军长征路,民族团结村”标语格外醒目。任晨向记者讲述着这栋800多岁古建筑的“新生”。
据介绍,这里原是贫困户卡波家的祖宅,曾有十几口人挤在这栋危房里。自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重点任务压茬推进,在省民宗委定点帮扶下,2018年卡波家搬进藏式新居。
“该留给子孙记住历史。”快80岁的卡波主动找到驻村工作队,希望将红军停留过的这座碉楼租给村里,便有了后来的民族团结实验基地。
红色根脉唤醒高原新生
“新生”远不止于此。近几年,借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州段建设的东风,色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系统挖掘、全盘爬梳、科学验证“红军长征在色达”的革命史实。2022年7月17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色达段建设启动仪式在下甲斗村举行,古老的藏式碉楼正式挂牌“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部指挥所旧址”,并全面进入到陈列室打造修缮阶段;历时一年方落成开馆,“红军长征在色达大事记”也经资深党史专家考据后,同步亮相。
“红军在色达37天,未发生一场战役。当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6月25日收到‘速向松潘前进’的急电时,色达百姓已筹集数十万斤青稞。”色达县文广旅局局长方红玉颇为触动。
在她看来,下甲斗村的胡杨林和红军很有缘分。“胡杨生而不死千年、死而不倒千年,这种坚韧恰如红军精神,这么多年也融进了色达人的血脉。”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色达段在胡杨林边开建,沉睡在金马草原上的红色记忆被逐一唤醒。
投入1.8亿元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色达段,实施规划基本成型并正在申报国家专项;一本《红星照耀金马草原》史料集下半年即将出版,一部《红色征程》歌舞剧紧锣密鼓筹备中、预计明年上演;而另一部关涉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团结进步主题的新编藏剧《甲擦赴汉地寻亲》已于近日首演、好评如潮;色达的红色文旅拔节生长。
“我们要让‘文旅’和‘百业’间不只简单做加法,色达县将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生态家底和以格萨尔王史诗文化为主的在地文化,让‘文旅百业’双向奔赴,共同绘制文旅深融发展的新前景。”方红玉展示规划,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县摸排出的17处革命遗址中,除了“红军长征徐向前部指挥所旧址”外,红色寺庙东嘎寺、甲学沟的红军洞……均被纳入整体保护规划,共同串联起“团结北上”的精神地标。
团结北上的新时代接力
八十九载春秋交替,胡杨林的枝干愈发遒劲,扎格海格山依然巍峨。红军曾经翻越的雪山,默默注视着高原藏寨在时代中焕发新颜。那两口铁锅,早已煮沸了岁月,更烹出了这片土地的希望与未来。
卡波家的新居就在古碉楼隔壁。记者到访时,20岁的秋吉正在帮厨做饭。她是卡波的孙女,在青海上职校。“爷爷总说碉楼是红军留给我们的财富,几年前政府帮我们建了新家,装了热水器、洗衣机,还有了独立的浴室和卫生间,全家再不用挤在昏暗碉房里了。”
而这座古碉楼早已超越革命遗址的意义,成为全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近两年来,已累计接待80余批学习调研团队。
卡波一家的蜕变是色达县发展的真实写照。村支部书记折单拿出账本,以往村民点煤油灯背水喝,如今户户通电通自来水;曾经全村仅靠牦牛维生,如今村集体购置挖掘机、收割机,成立农机合作社;人均年收入也从脱贫攻坚初期的不足375元,跃升至14000元左右。“国家帮我们修了‘红军桥’。”折单说,“独木桥变成了混凝土大桥,但桥的名字,我们从未改过。”
红色基因,正持续转化为振兴动能。杨各乡党委书记德甲带着记者走进尼美粮勒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色尔坝片区首家高原农机租赁合作社,村民以土地、牲畜入股。自今年4月成立以来,合作社已实现增收十余万元。
“当年红军不畏艰险翻越雪山的精神,现在成了我们村民创业的‘红色劲头’。”德甲感慨道。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下,全乡已成立觉洛村犏母牛养殖合作社等三大特色合作社,预计今年总收益将突破25万元。
数据记录着实实在在的蝶变:下甲斗村集体经济从零跃升至年收入10万元,杨各乡人均年收入达14000元,较脱贫攻坚前增长37倍。比数字更动人的,是精神的丰盈——成都师范学院在此设立实践基地,公费师范生走进村庄送教送学;去年6月,村里孩子首次参加全省各族青少年夏令营;两年来,该乡联合高校及相关县市部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超千人次。
“大手拉小手,石榴花开下甲斗。”任晨表示,“没有当年的民族团结,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色达。”
而德甲所感慨的“红色劲头”,也早已超越历史的回响。昔日牧民省出口粮的无私奉献,化作今日合作社共享农机的发展智慧;红军播下的团结火种,正燃起色达县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今时今日,色曲河畔,总投资1亿元的霍西众措湖景区机械轰鸣,建设正酣;晨光映照在万亩中藏药材种植基地,连片大黄田翻涌绿浪;色达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内,藏源曌美乳制品加工厂的流水线高速运转;金马草原上,“红+绿+古”全域旅游网络正在加速铺展……八十九年岁月为证,当团结成为基因,即使最高寒、最偏远的土地,也能孕育出最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