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8月29日

党建引领兴沃土 产业赋能振兴路

九龙县三岩龙乡乡村治理成效显

本报讯 近年来,九龙县三岩龙乡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依托“红韵三岩龙·普米鱼酒乡”党建品牌创建,构建起“党建引领产业链、嵌入治理链、延展文化链”的三链融合体系,形成“党委统链谋全局、集体强链兴产业、群众延链促共富”的乡村振兴有效路径,推动高山冷水三文鱼、黄牛、天须、白芨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升。

党建赋能产业链

红色引擎激活资源潜能

党委统揽擘画振兴蓝图。该乡党委紧扣九龙县委“13651”总体工作思路和“441”发展战略,立足纯净生态与优质水源等核心资源,发挥全域核心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确定了“高山养殖牦牛,半高山养殖黄牛、三文鱼,矮山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河谷发展(中药材)白芨、种植特色农作物天须”的产业发展布局,让全乡人民有了明确发展方向。

能力重塑锻造先锋梯队。该乡党委着力转变群众“靠天吃饭”的传统思维定式,依托“双培双带”工程,联合四川农大等高校和涉农企业资源,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模式,围绕天须种植等主导产业开展专项技术培训。精准培育党员致富能手9名,成功带动群众规模化种植天须1150亩、白芨810亩,实现人均年增收1500元。创新应用乡村治理方法,大力实施“双定双诺”行动,为全乡119名无职党员定岗、定责,引导其承诺、践诺,成功化解土地纠纷,流转整合土地45亩,带动村集体年均稳定增收4万余元,构建了有事可为、有事愿为、有事能为、有事善为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新局面。同步成立3个村级劳务合作社,吸纳130余名村民就地就近参与产业务工,切实将技术培训成果转化为群众增收实效。

培树典型凝聚振兴共识。该乡以乡党委为核心枢纽,通过建设主题党建文化墙等立体化载体,在全乡广泛开展“党员示范户挂牌”“最美家庭”“民族团结示范家庭”“示范乡镇”、”优秀石榴籽工作室“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以先进带动群众,以典型影响群众。同时深度融合普米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编展现普米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实践的《蓝月之恋》民族歌舞剧,让普米文化走出三岩龙、走向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增强群众自豪感。

创新链激活治理链

传统基因嫁接现代动能

引进优质企业打通市场经脉。该乡党委立足核心资源禀赋,以党建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模式升级。探索“支部引领、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共富机制,聚焦高山冷水三文鱼生态养殖、黄牛标准化养殖、天须产业链精深加工、白芨基地扩建、生态文旅深度融合等重点工程,将传统产业突破升级为特色种养殖业。优化白芨种植1200余亩,总产值超1100万元,覆盖310户群众增收。壮大天须产业规模,争取150万元扶持资金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联合周边乡镇组建产业联盟,协同开发天须糌粑、天须酒系列深加工产品,带动户均增收1.5万元。在特色养殖方面,成功引进四川神荣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成45亩高山冷水三文鱼生态养殖基地,采用“支部引领、企业主导、农户参与”模式运营,设计年产能300吨,预期年产值1500万元。在产业深度融合层面,依托“红韵三岩龙·普米鱼酒乡”品牌效应,规划三文鱼垂钓体验、天须酒文化品鉴和普米特色小镇、猛董秘境穿越等联动性文旅项目,打造“品天须美酒、赏高山鱼跃、游猛董秘境”特色体验路线和综合型农文旅康养度假目的地。

三村协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该乡田根村创新黄牛养殖基地市场化运营路径,通过公开竞标招租,由村致富能手以年租金8.6万元获得经营权,带动周边农户参与饲草种植、养殖管理等产业链分工。同时组织村民赴养殖技术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推动黄牛产业向规范化、技术化方向发展。柏林村集中资源投入普米特色村寨建设,整合2675.21万元用于规模化养殖产业发展,新建628平方米西门塔尔牛现代化养殖基地,配套1000平方米生猪分户养殖标准化场舍,与孟底沟电站建立稳定合作,签订优质肉产品保底收购合同。项目全面运营后,将直接提供18个就业岗位,村集体通过场地租赁及收益分红机制年增收8万元以上。白杨坪村发挥天须产业核心优势,联合周边村镇签订1600亩天须集中连片种植协议,延伸“品天须美酒”价值链条。投资528.21万元建成现代化加工厂房,深化“农商结合、产销一体”发展模式,推动“党建引领+市场主体+农户参与”三方协同经营,带动脱贫户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

多元联动构建共富长效机制。乡党委以“产业赋能+技能提升+治理创新”为驱动,构建多元联动的共富长效机制。通过专项扶持,推动天须、白芨种植,实现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速达19.75%。推进技能培训与就地就业,三文鱼养殖项目、黄牛养殖基地等为村民就地提供就业岗位并发放务工工资。深化党群联建,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吸纳脱贫户和返乡农民工,推广订单农业模式,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

发展与治理深度融合

构筑和美乡村“四梁八柱”

基建先行强保障。该乡党委紧紧围绕“生产生活品质双提升”为目标,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造、专业技术帮扶三大保障工程系统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民生基础提档升级,自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完成200余公里通乡路、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硬化和改造提升工程,实现了从“村村通”到“路路安”的跨越,切实保障出行安全,改善生活条件。产业配套夯实支撑,同步建设三文鱼苗孵化室、冷链物流中心和天须产品加工厂房,构建从生产源头、加工增值到冷链储运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环境整治提颜值。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从源头控制污染,试点实施人畜分离养殖,基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排污灌溉白芨、天须的循环利用模式,实现产业绿色发展与资源再利用的协同增效。优化垃圾处理体系,建立生活垃圾统一处理机制,合理布局垃圾处理点,全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推进卫生设施提质达标,全覆盖实施“厕所革命”,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整洁度与生态宜居性。

文旅融合促发展。深挖普米文化资源,构建“文产治理”融合机制。打造普米文化广场,举办普米文化活动,让普米文化成为“会动的文化名片”。以“红韵三岩龙·普米鱼酒乡”为核心,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依托猛董穿越旅游路线,建设民宿1家,年接待游客量增长40%。依托普米传统生态智慧强化村民自治,将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等纳入村规民约日常管理,构建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互促共进的格局。

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