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8月29日

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部落

鱼通人的饮食文化

◎高椿霞

饮食偏好

(一)鱼通人喜食酸菜

酸菜是鱼通人的一大饮食偏好,几乎顿顿都离不开酸菜。因而鱼通民间有句谚语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至今,许多鱼通人家里都有一、两个特制大木桶,桶里贮存的新鲜酸菜足可以供一个家庭吃上一年半载。为了保证常年都有酸菜可吃,许多人家还会将酸菜晾干,制成干酸菜,以便贮存更多的酸菜和更长的时间

鱼通人为什么喜食酸菜?

我们注意到,在大渡河上游沿线的泸定、鱼通、丹巴一带各民族中,都有制作和食用酸菜的习俗,特别是鱼通与丹巴的制作方法和饮食习俗基本相同。因此,制作和食用酸菜应是大渡河上游沿线各民族的共同爱好。这种共同爱好的形成可能是相互影响的结果,也可能是在相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相同的选择。事实上,在该地区都存在着四季蔬菜不平衡,“旺季有吃不完的菜、淡季又无菜可吃”的问题。如何将旺季多余的蔬菜贮存下来,实现四季的平衡,是大家都必须要面对的矛盾。在科技不发达,缺乏必要的保鲜技术和保鲜手段的时代,将新鲜蔬菜制作成酸菜贮藏便成为人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方案。也正因为如此,鱼通人不仅将富余的蔬菜制作为酸菜,而且也将当季野菜制作为酸菜贮藏,使酸菜成为鱼通人饮食中无可替代的食品。当然,对于鱼通人来说,酸菜的存在不仅为了淡季补缺的问题,也是调整饮食结构的必要。鱼通人的主食玉米面蒸蒸、锅圈子和火烧子馍馍等,碱性都较重,大量食用酸菜,可以有效调节体内酸碱的平衡。此外,经发酵的酸菜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具有清热解暑、开胃消食、解醉醒酒和减肥之功效;用酸菜烹饪出的菜品口味独特,鲜美可口,这些也是酸菜在鱼通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喜好腌腊食品

鱼通人在肉食品方面的另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偏好猪膘、腊肉等腌腊制品。

历史上,由于缺乏外部供给渠道,鱼通人食用的猪肉全部靠自己养殖的生猪提供。由于家庭养殖能力有限,每年每家每户仅能养一、二头生猪,到过年前一并宰杀,故称“年猪”。年猪在过年前有冬、腊月期间宰杀,不仅仅是为了保障春节期间的肉食供给,更重要的是过年前宰杀的猪肉利于保存,不易腐烂变质,可以保障全年的肉食供给。由于缺乏保鲜的技术和手段,故多制成香猪腿、猪膘肉、腊肉等腌腊制品,以便储存。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鲜能力的改善和市场供给充足,鱼通人吃鲜肉已十分普遍,但香猪腿、猪膘肉、腊肉仍是鱼通人的最爱。

对鱼通人来讲,猪膘既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

首先,猪膘反映的是鱼通人关于猪肉贮存、饮食的一种智慧。猪膘的制作较一般的腊肉制作要复杂一些。首先是将生猪宰杀,并沿脊柱一剖为二;再剔去其头蹄、肋骨和部分瘦肉,只剩下一整块带皮猪肉。然后将整块猪肉抹上盐,放置房顶霜冻数日。待猪肉水气晾干后,再将其挂在避光、透风的屋内风干即成。去头、去蹄、去骨、去瘦肉,这一整套工艺虽然麻烦,但却可以达到防腐防虫、长久贮存的目的。因为所剔除的部分都极易腐坏、生虫。事实上,许多鱼通人家里,在没有其它防腐防虫措施的情况下,一块猪膘肉能存放达数年之久而不坏,完全要归功于这一套制作工艺。

其二,猪膘是鱼通人财富的象征。猪膘以“扇”作单位,每半边猪膘肉称为一扇,一头猪可做成两扇。一般每个鱼通人家里都或多或少保存有几扇陈年猪膘肉,存放时间一般都在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十余年。人们之所以贮存如此众多的猪膘,并存放相当长的时间,并不是因为猪肉太多吃不完,而是鱼通人视猪膘为财富,以存放猪膘数量的多少作为评判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标准。人们在茶余饭后的摆谈中,说到某家某户存有多少猪膘或有存放了有多少年的猪膘时,都会流露出一种羡慕、敬佩的表情,而当事人听后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

其三,猪膘是鱼通办宴席必备食品。过去交通不便,物流不畅通。鱼通人办宴席或丧事都离不开猪肉。但平常一时要拿出许多鲜肉是较困难的,因而只有靠自己存储。老人们讲,家里一定要制作存储一些猪膘,这样生活才能有底气,在给孩子办喜宴,给老人办丧事时就不急了。可见鱼通人是有计划和远见的,对任何事都有充分的准备。

近年来,由于保鲜手段的改善,市场供给充足,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生活在河坝地区的人已不再存放猪膘,但生活在麦崩、前溪等高山、半高山的人们,依然保存着制猪膘、存猪膘、吃猪膘的传统习俗。

饮食中的礼仪

礼仪习俗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靠各种各样的礼仪习俗来与他人交往,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作为大家必须遵循的道德礼法,让每个人行为文明、谈吐高雅,礼仪习俗也是为人之道。社会中,人的吃、穿、行、言等皆讲礼仪。鱼通人的饮食也有一套自己的礼仪。这套礼仪的核心就是“三先”原则,即神灵优先、长辈优先、客人优先。

所谓神灵优先是指在每日用餐之前,必须先敬神灵。鱼通人家中锅庄的最上方(即“曲贵”)那块锅庄石属于神位,它既是祖先的象征,也是灶神的象征。鱼通人认为无论是祖先还是灶神,都是家庭平安的保守卫者,必须每天坚持对它们进行祭祀,感谢它们对保护家庭平安、兴旺发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祈求它们继续履行保卫之责。因此,每日餐前,家人都必须将新煮好的干净饭菜夹在碗中,再端到锅庄石前,一点一点地夹来放在锅庄石上,敬献给神灵。在向神灵献食时,口中还要不断招呼各位神灵前来领自己的食物,希望它们永远保佑家人。祭祀完后,家庭成员才能端碗吃饭。

长辈优先也是鱼通人饮食礼仪的一大基本准则。鱼通人很讲究对老人、对长辈的尊重和孝敬。因而在饮食方面也形成有一些基本礼仪,如:长辈永远坐在最上方的位置;长辈没上桌前,晚辈不能上桌;吃饭时要请长辈先吃,长辈没有动筷子时,晚辈不能先动筷子;好吃的要留给长辈吃,晚辈要少吃或不吃;晚辈要给长辈勤夹菜、勤斟酒、勤敬酒;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碗里,不能在吃饭或吃完饭后拿筷子敲碗,他们认为这是“叫花子要饭”的行为,是对长辈的不尊等等。饮食礼仪中能看出鱼通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

鱼通人也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家中来客人时,必须第一时间为客人让座、端茶、倒酒、递烟,把家里最好的食物拿出来请客人吃。吃饭时,要把最上方的位置让给客人;客人没上桌前,主人不能先坐到桌前;要主动给客人夹菜、添饭,让客人吃饱、吃好等。

这些礼仪,既有鱼通人固有的文化要素,也有许多内容与汉文化和藏文化相同或相近。是汉、藏两种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