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应琼
给人以韵律、节拍之美,脚步飞跃跳转间心绪也随之翩然起舞。别以为只有西洋踢踏舞才动人心弦,在美丽的甘孜县,也有一种动人的舞蹈,正带着高原的律动踏歌而来。
康巴高原上的特色踢踏
在甘孜州,说起踢踏舞就会想到甘孜县。在甘孜县,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刚刚学步的孩童,人人都会跳踢踏舞,因而甘孜县也有了“中国踢踏舞之乡”的美誉。甘孜踢踏别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踢踏舞,不只是足下舞蹈,而是更加强调手上与脚下动作的协调配合,动作多而大,节奏感强,踏步明快,长袖飞舞,形成了更为奔放豪迈,欢快舒展的特色舞蹈。
据记载,踢踏舞与藏戏大约在公元八世纪至九世纪传入甘孜。甘孜踢踏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踢踏,甘孜踢踏不只强调脚上功夫,更强调手上和身上的动作。传入初期的踢踏舞,踏步动作多,手臂前后摆动,动作单调,舞蹈的表演技巧受到限制。民国初,踢踏舞从手腕摆动到踏步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变,表演者皆为男性,一般都在每年秋季丰收时进行表演,后来逐渐取消性别的限制,女性也能跳踢踏舞。解放后,踢踏舞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继承和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音响,大大发展了甘孜踢踏的舞姿和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巧动作,在此基础上在身态和手型上也注入了本地特有的弦子、锅庄等新的血液,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
“甘孜踢踏”无论是踏步方面,还是手臂方面动作多而大,挥动着轻灵多彩的长衣袖, 踏着变化繁复的舞步,慢节奏时,给人一种舒展轻松的感觉;快节奏时,又是那样的协调而明快,奔放而粗犷,使人眼花缭乱。踢踏舞表演不限人数,少则一人,多则数百人,表演时舞者身着盛装,但不佩腰刀,脚和腰部需挂上一串响铃,以增添音响色彩。甘孜踢踏欢快豪爽、节奏鲜明,踏点缓急有韵,干净利落,它的主要动作是于脚掌与脚跟的交替踏地、搓地。同时,上肢配合动作舒展大方。
现在,甘孜踢踏,已经成为康北地区别具一格的舞蹈流派之一。甘孜县踢踏演出队曾代表甘孜到北京、成都、云南、迪庆等地演出,向世人展示这一优美独特的舞蹈形式。
甘孜踢踏代代传承
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孜踢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在甘孜县当地,无论是春节、藏历年、迎秋节,还是平时集会庆典,只要有歌舞表演的地方就有甘孜踢踏的表演,甘孜踢踏已成为代表甘孜县的传统民间舞。
在甘孜县城关二完小,经常可以看见一个教踢踏舞的老人,他叫陈邦文,今年75岁, 踢踏舞已经伴随着他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几十年来,他带领着甘孜县的踢踏舞队,走南闯北,参加过上千场的文艺演出,他们的舞蹈跳到哪里就火到哪里。踢踏舞给老人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幸福,同时也带来了荣誉,陈邦文被认定为甘孜踢踏的代表性传承人。甘孜踢踏是每一个甘孜人的骄傲,无论男女老幼,骨子里都充满着对它的热爱,几十年来,有上万人跟着陈邦文学跳踢踏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