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孩子的阿爷经常给他讲述“金珠玛米”的故事——这是当地群众对解放军最亲昵的称呼,意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兵”。
李良成今年31岁,来自丹巴县半扇门镇核桃坪村,同样入伍9年。其父李元富是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曾参加武装民兵8年。“当年报名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没被选上,是我一生的遗憾。所以从小我就教育两个儿子:好男儿要当兵!”
阅兵保障队员的选拔,丝毫不比受阅队员轻松。据丹巴县半扇门镇专武干事邵章明介绍,今年7月,丹巴县人民武装部联合半扇门镇党委政府,前往孟承军、李良成家中,为两名战士送上个人三等功喜报。“这两名战士去年在部队表现突出,为他们被选拔参加阅兵保障任务奠定了基础。”
丹巴县领导、乡镇干部和村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报喜队伍,让整个村庄洋溢着喜庆气氛。“武装部的同志不仅带来荣誉,还非常关心孩子在部队的生活,让我们全家都感到无比温暖。”李元富表示,这场简朴而隆重的仪式,连接起了前方部队与后方家庭;而就在今年正月,儿子李良成在家休假刚满10天,突然接到部队紧急通知,“当时感觉娃娃很兴奋,但因涉及他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从不多问。最近才知道,原来是被选上参加九三阅兵保障任务,需要立即返岗参加集训。”
阅兵保障队员必须政治素养、军事素质、专业技能多重过硬,任何环节不容闪失。两名甘孜州籍藏族战士从众多优秀军人中脱颖而出,证明了他们的“硬核”实力。
在海拔2200米的核桃坪村,李良成家的藏房里,母亲正在收拾他的房间,尽管李良成长时间在部队。作为村医,她最懂得“奉献”二字的含义。“娃娃刚参军那几年,和家里视频,脚上经常看到大拇指般大的一个个水泡,看着心疼,但这是他个人的选择,好在他从来不叫痛、也不说苦!”
喇嘛寺村的孟家同样朴实无华。村党支部书记袁强说:“孟承军的阿爷阿奶70多岁了,还时不时在公路沿线向过往的游客售卖农副产品,父母常年在镇上打工。勤劳实在的家庭培养出优秀的军人,全村都感到无上光荣。”
更巧合的是,两位战士来自同一个镇,同年入伍,同在北京服役,如今又共同参与阅兵保障任务。这种特殊的缘分,也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虽然看不见娃娃的身影,但受阅人员的英姿背后有他们的一份力!”李元富语气中满是自豪。早在几天前,亲朋好友就约好9月3日这天清早一起来家里看阅兵式,“这是我们全家最光荣的时刻”。
此时此刻,两名圣洁甘孜的康巴汉子正以最高标准、最严规则完成最后的准备工作。他们知道:幕后亦是前线,保障同样光荣。阅兵的精彩绽放,需要每一个环节的精准配合;国家的盛大典礼,离不开每一个岗位的默默坚守。
天安门广场的荣光,属于每一个为之付出的人。9月3日上午,当受阅的45个方(梯)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两位甘孜小伙的身影即便不会出现在镜头中,但天安门广场的每一刻精彩都凝聚着无数像他们一样的“隐形部队”的奉献。
这两名从甘孜州走出的军人,怀揣藏族青年投身国防、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正用另一种方式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