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9月04日

抒写全民抗战的壮丽凯歌

◎刘小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严泉领衔编写的《中国抗战1931-1945》,在广为收集、整理海内外珍稀档案的基础上,以突破传统战史的写作方法,全景式地展现了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映照出一个民族抵御外族入侵,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铮铮铁骨。

1931—1945 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全书以恢弘的史诗笔触,全景式再现了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壮阔历程。从九一八事变的第一声枪响,到卢沟桥畔的奋起抗争;从长城脚下的血肉相搏,到淞沪战场的气壮山河;从敌后游击战的星火燎原,到持久抗战的坚韧不拔——这部著作不仅记录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更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重铸的伟大历程。

有别于传统的战史类图书,这部作品以多维度的叙事体系,将军事斗争的硝烟弥漫、政治博弈的暗流涌动、经济抗战的坚韧图存、文化抗战的精神火炬熔于一炉,构建起全景式的抗战叙事框架。在空间维度上,本书不仅聚焦正面战场的多次大型会战,更深入刻画敌后战场的游击烽火,细腻呈现沦陷区的不屈抗争,完整覆盖了中国战场的每一个战略空间。书中,编写者以贯通中外的大历史视野,将国共合作的曲折历程、国际援华的战略博弈、华侨支援的赤子情怀有机编织,最终绘制出一幅气壮山河的全民族抗战全景图。这种多维交织、全景呈现的书写方式,不仅极大拓展了抗战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更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迸发出的整体力量。本书在陈述历史的同时,亦还原了许多被历史遮蔽的关键真相。不仅解构了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形成过程、迁都重庆的艰难抉择等重大决策细节;还通过大量未公开的张学良密电与关东军作战日志,揭示出事变前夕中日双方决策层的真实心理状态。

另一方面,全书还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巨大活力,详细阐述了根据地并非仅仅是游击战的战场,更是一片在极端困苦中孕育希望的土壤。其中,“扎根于敌后”一章,就令人信服地展示了根据地如何在日军残酷扫荡和封锁下生存发展,从“民主的政治”、“自给的经济”、“通俗的文化”三个层面,清晰地解码了其运作机制和生命力源泉。特别是对“减租减息”政策的深入剖析,有力地说明了这项政策如何有效地动员了广大农民——这个当时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投身抗战洪流,成为支撑敌后战场乃至最终胜利不可或缺的基石。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对国际视角的引入。抗战并非中国孤军奋战的历程,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援引盟国的援助、国际舆论的声援等史实,说明中国抗战对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意义。这种全局观不仅丰富了书的内容,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作为一部振奋民族精神的主弦律作品,全书并未止步于对过去的忠实描绘。它贯穿始终的“14年抗战史观”和“大历史观”,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现实关怀。它提醒我们,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并非始于卢沟桥的枪声,而是在东北沦陷的悲鸣中就已萌芽。抗战的最终胜利,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在绝境中淬炼涅槃的成果。书中对“文化界的抗战救亡活动”、“华侨的支持”、“知识界的抗战认识”、“大后方的文化生活”等章节的铺陈,都在昭示着我们:中国抗战,支撑起血肉城墙的,是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和不屈信念。8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记住当年枪炮的轰鸣,更要铭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抗战精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望《中国抗战1931—1945》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岁月,感受那份穿越时空依然滚烫的精神源代码,有助于深刻理解我们从何处来,又当如何坚定地走向新的时代。这或许正是对那段峥嵘岁月最好的纪念,也是对“以史为鉴,共创未来”最朴实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