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武进
电影,绝非仅仅是一种娱乐艺术形式,在抗战时期,它更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与民族精神的有力传递者。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南京艺术学院秦翼教授和张丹副教授联袂打造的学术力作《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以电影为棱镜,映照出1931至1945年间中华民族浴血抗争的壮阔图景,为抗战胜利 80周年献上了一份极具分量的文化厚礼。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篇章,而电影作为记录时代的媒介,在民族存亡之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全面呈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电影产业的曲折发展脉络。从抗战初期电影人满怀救亡图存的激情投身创作,到大后方电影工作者不遗余力地开展宣传动员;从根据地电影事业在困境中艰难起步,到“孤岛”时期上海与香港电影人坚守阵地,再到沦陷区电影人在压迫下顽强挣扎……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作者们不屈的精神风貌及电影作品在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方面的重大作用。
1931—1937年间,具有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中国电影人已经智慧地将对家国命运的关怀诉诸银幕,从“九一八”到“一·二八”,银幕上的抗战故事并未缺席——《共赴国难》《狼山喋血记》《民族生存》《中国海的怒潮》《风云儿女》《战地历险记》……这些电影已经通过隐喻,抑或更为明晰的抗敌形象传递出了高亢的救亡声音,发挥着动员民众抗日的力量。《壮志凌云》中发出的“团结御敌”的激昂号召,《木兰从军》里采用的借古喻今的抗争手法,都成为凝聚民族力量、鼓舞士气的关键所在。
作者对多部经典抗战电影进行深入剖析,解读它们的创作背景以及所蕴含的时代意义。《风云儿女》展现了抗战背景下青年知识分子从迷茫彷徨到觉醒抗争的心灵历程,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象征;《八百壮士》真实地再现了淞沪会战中死守四行仓库的英雄壮举,彰显了“中国不会亡”的坚定民族气节;《小玩意》则刻画了普通人在国难当头时从麻木到觉醒、毅然奋起抗争的艰辛历程……这些经典影片,不仅是电影艺术殿堂中的璀璨瑰宝,更是民族集体记忆中熠熠生辉的珍贵片段。
书中以“胶片化武器”为核心隐喻,剖析电影如何双向作用于战争。《狼山喋血记》巧妙运用“打狼”的隐喻,向全社会发出全民团结抗日的强烈呼吁。《共赴国难》通过一家人不同方式参与抗战的经历,展现了国难面前中华儿女纷纷觉醒,团结一心抗击日寇的伟大精神;《三个摩登女性》,生动展现了抗战时期复杂的社会现实;《塞上风云》紧紧围绕民族团结抗日的主题,传递出中华儿女共御外敌的坚定信念。电影史在此成为一部精神抗战史——镜头是枪,银幕是战场,而观众的热泪与呐喊,则是胜利的号角。
在史料挖掘上,此书实现了多重突破,还原历史现场。作者团队不仅广泛收集了战时官方审查记录、电影人日记与书信、伪满洲国及汪伪政权的文化政策文件,以及当时中日报刊的原始报道和影评,更通过这些档案文献,生动还原了沦陷区电影人在高压下的复杂生存状态与文化暗战策略。如对上海沦陷后电影审查内幕的揭示,清晰地展现了创作者如何在日伪严苛管控的夹缝中,运用历史题材或家庭伦理故事进行隐晦的抗争表达。
一部抗战时期的电影史,就是一部高度浓缩的抗战史,其中饱含着民族的伤痛、记忆、反思与觉醒。此书不仅是对电影史的回顾,更是对那段艰难岁月的致敬。翻开此书,我们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见证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抗争,在战火中觉醒,最终迎来胜利的荣光:当胶卷转动的声音与抗战的号角重叠,我们终将懂得——这些光影,是一个民族写给未来的战地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