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不一样的时代,我们一样正在经历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童年的阿廖沙无疑是处于苦难和丑恶的环境中,三岁时失去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他第一次遭毒打,小茨冈的死亡给他带来了伤心与痛苦,看两个舅舅为分割财产及母亲的嫁妆大打出手……他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对别人的痛苦和屈辱,他都感到难以忍受。
在书中阿廖沙曾把自己的童年比作“蜂房”:“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像蜂蜜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大方地充实我的心灵。这种蜂蜜常常是肮脏而味苦的,但只要是知识,就是蜜。”
生活的大环境是阿廖沙成长的土壤。童年的阿廖沙尽管处于苦难和丑恶的环境中,在他身边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舅舅们、两个萨沙、继父这些不那么好的人让阿廖沙看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同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外祖母、“好事情”、三兄弟等让阿廖沙也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了解到人间还存在真善美,这些东西就在他身边。
外祖母所讲的故事,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他在迷茫中学会细心观察,朦胧中萌芽出对待生活的智慧;绝望中有了温暖和勇气;痛苦中学会反抗;能平静地看待家庭战斗,不再害怕;不再苟且偷生,勇敢地承担起挣钱养家、照顾人的责任;懂得感恩……
阿廖沙的童年,有太多的苦难。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他在24岁时发表第一篇作品时给自己取的笔名。在俄文中,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最大的痛苦。他取了这样的笔名,而且终其一生,从小生活给他留下的痛可见一斑。但他最终长成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
只读过两年书的他后来为什么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
阿廖沙的童年,苦难中有欢乐,灰暗中有光明。他不仅能从外祖母、小茨冈、好事情这些人身上汲取到正能量,也能看到外祖父、两个舅舅身上的负能量,并不断发省、思考、成长。他总能在黑暗、污浊之中发现善良、美好的东西,引导他朝向光明,正如作者在十二章的最后写道的:
“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这是高尔基对生活的感悟,这也正是他通过这本书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泰戈尔说:“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生活不易,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