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罗文婕 廖洋 黄炼 文/图
川西高原雪山深处的白玉县,平均海拔逾3000米,冬季严寒、氧气稀薄。一位教育工作者用27年的岁月,磨砺出一块熠熠生辉的“教育美玉”。他,就是2025年四川省“最美教师”、白玉县中学校长王斌。
初心如磐,跨越生命禁区的坚守
1998年7月,刚从大学毕业的王斌,怀揣着一腔教育热忱,踏上了前往白玉县的漫漫长路。从康定到白玉,七百多公里土路蜿蜒于海拔五千米的雪山与深谷之间。冬季道路冰封,行车常常险象环生,乘客甚至需下车徒步推车。这段被当地人称为“用生命冒险”的路,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王斌却选择了留下。
“白玉县中学在县城的半山腰,学生每天上课要爬很久的坡。”回忆初到时的情形,王斌语气平静,“教学设备非常陈旧,有些黑板只剩一半。”更让他触动的是学生眼中的光芒——“他们聪明、纯真,和曾经的我一样,来自农村,只有知识能改变命运。”
那时的白玉县中学,教学质量在全州十八个县(市)中排名垫底,生源流失严重,全校仅有百余人。硬件落后、师资匮乏,是摆在面前最现实的困难。第一堂课,学生的基础薄弱让他深受震动,却也更加坚定——“我要留下来,陪他们成长。”
与他共事了二十多年的丁霞这样评价他:“王校长深入一线关心师生,营造了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更重要的是,他大力推动教研活动,为我们搭建成长平台,让教学质量跨上新台阶。”
匠心琢玉,从“垫底”到“领跑”的蜕变
2007年,王斌所教的三个班级物理中考平均分跃居全州第三,改写了学校教学成绩长期落后的历史。自2005年担任副校长仍兼任班主任起,“王斌班”逐渐成为白玉教育的“金字招牌”。
“过去白玉县中学教学质量不好,我们都想把孩子送出去读书。”学生家长仁真拉姆坦言,“但王老师来了以后,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我们放心把孩子交给他。”
2013年,王斌临危受命担任校长。面对师资流动大、学生基础弱的现实,他提出以“玉”文化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构建“立德树人、匠心琢玉”育人体系。他推动制度立校,强化教学管理,始终深入课堂一线,倾听教师心声。
虫草采集季节,他建立“四级负责制”,带头走访家庭、联系乡镇干部,将一个个孩子劝返课堂。学生呷玛降措感激地说:“家里发生变故时,我一度想辍学,是王校长像一束光,照亮我前进的方向。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育人有情,用大爱守护高原希望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温暖的守护。随着学生数量增加,洗澡难、饮水难成了新问题。2021年,王斌主动对接浙江临安援建帮扶队,争取到1200万元资金,建成新澡堂、洗衣房和宿舍,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生活条件。他还联系爱心企业,为教室安装自饮水设备,保障学生饮水安全。
作为甘孜州人大代表,他多次深入偏远学校调研。在海拔3800米的阿察小学,看到孩子们在寒冬中衣衫单薄,他立即联系公益团队,为800名学生送去羽绒服。阿察小学教师苏兰泽里感慨道:“王校长的善举,温暖的不只是孩子,还有风雪高原。”
27年来,王斌先后荣获甘孜州“康巴名教师”“百千万康巴英才高端人才”、白玉县“师德楷模”等称号。2024年,他入选四川省领航计划“优秀党组织书记和卓越校长”;2025年,被评为四川省“最美教师”。
在他的带领下,白玉县中学在校生从2013年的300余人增长至如今的近2300人,连续11年获甘孜州中考质量奖。2024年,学校中考成绩位居全州前列,真正实现了“领先北路、持平南路、靠近东路”的目标。学校荣获“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先进团支部”等30余项荣誉。
而王斌,依然每天巡课、听课、与师生交流。他说:“一晃27年,说坚守算不上,我只是努力教好书、育好人。最美的荣誉,不在证书上,在孩子们的笑脸上。”
雪山静默,琢玉无声。王斌用27年的青春,诠释了什么是“教育者的初心”。在高原之上,他用知识照亮了通往未来的路,用坚守温暖了学生和家长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