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朝书/文 都吉西让/图
“书记,野猪跑到地头来了,这可咋办呀?庄稼都快被吃光了,你快想想办法解决吧!”
这是驻村第一书记都吉西让到捧塔村的第一天。那天,他凳子都还没坐热,一个阿姨即慌慌张张地跑到办公室,向他求助。然而,刚到村上,他怎么知道该如何解决野猪下地的事呢?阿姨的求助,让他深切感受到驻村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初来乍到 建强“奋斗”力量
2021年,驻村第一书记轮换时,都吉西让满怀热忱地提交驻村申请。他出生于农村,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长大要建设农村、建设家乡。如今,有机会再次回到农村,他渴望为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但因种种客观原因未能如愿。第二次轮换机会来临时,他依然初心不改,果断再次递交申请。这次,他申请成功。
然而,家庭却让他牵肠挂肚。那时,都吉西让的父母均已70多岁,长子刚读小学一年级,次女刚上幼儿园中班,老婆正带着高三班级冲刺高考,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过,面对他的选择,家人依然给了最大支持。家人的理解、支持,更让他下定决心,要在农村有一番作为。
捧塔村坐落于捧塔乡中部,是捧塔乡政府的所在地。这里,遥望可见宝顶山风景区,向南可见睡美人山,向北则能遥望东达岗日山。然而,这样美丽的地方,却给初来乍到的都吉西让一个“下马威”。初到基层,都吉西让不仅水土不服,还紫外线过敏,晚上常常睡不好觉,手上、身上还长出了疱疹,又痒又难受 。“这间宿舍,不知在我来之前谁曾住过,在墙上刻下了‘奋斗’二字。”墙上遒劲有力的字迹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给予了他一心扎根基层的勇气。
初到捧塔村,都吉西让发现村党组织存在档案不健全、资料不规范等问题。都吉西让深知,只有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一心、紧密协作,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协同发力,村党支部才能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针对情况,他和村党支部书记一道,严肃认真开展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逐渐让全村党员适应了组织生活时逗硬、动真,让党员干部在“红脸出汗”中实现“排毒治病”,促使党内政治生活的“炉火”越烧越旺,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支部的整体活力与创造力。
此外,都吉西让还健全了全村党员资料,做到每个党员都有自己的专属档案。与此同时,他还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重点从本村优秀青年、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发现和培养后备干部,积蓄发展力量。
走近群众 扑下身子解民忧
到村后第一天,阿姨的求助让都吉西让明白:其实他并不熟悉农村,要想真正为民服务,必须扑下身子。自那时起,三个月的时间里,他走遍了3个村民小组,对19户脱贫户、1户突发严重困难户、1名特困人员逐户开展走访工作。通过面对面交流、实地查看生活状况,深入摸排并详细记录村民家中的急难愁盼问题,都吉西让切实掌握了群众的实际需求 。
走访中,他很快发现一户突发严重困难的家庭,生活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全家不仅要为身患重病的家人筹集高昂的医疗费用,而且仅靠一人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经过细致入微的调查核实,都吉西让和村“两委”严格依照规范的申报流程,为这户困难家庭申请到了19100元临时救助资金。这笔饱含温暖与希望的资金迅速发放到位,犹如久旱后的及时雨,精准地缓解了这户监测户所面临的窘迫困境,帮助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当天,身体虚弱、正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村民,眼中饱含着感动的泪水,用颤抖却有力的双手紧紧握住都吉西让的手,向他表达发自肺腑的由衷感谢。
不久后,都吉西让得知有村民遭遇工资拖欠,涉及金额8000元。他一方面与涉事企业取得联系,深入了解工资拖欠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他和村“两委”耐心安抚村民的情绪,详细了解他们的工作时长、工资标准等信息,并向他们承诺一定会全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全面掌握情况后,他和村“两委”组织双方进行多轮协商调解,向企业阐明拖欠工资的法律后果与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促使企业与村民达成和解,涉事企业现场支付了拖欠的8000元工资。拿到工资,村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不停地向都吉西让和村“两委”成员道谢。那时,都吉西让真切感到他和村民间的距离更近了,自己真正成了捧塔村人。
之后,村里修建垃圾中转站须征用土地。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都吉西让和村“两委”遭遇了重重困难与挑战,村民对于土地征用补偿存在诸多疑虑与担忧,意见分歧较大,导致补偿协调工作一度陷入僵局。面对此情况,都吉西让多次前往乡政府,详细且全面地反映群众的焦虑与诉求,与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共同推进补偿工作有序开展。如今,31万余元的补偿资金已全部精准、足额兑现给涉及此次土地征用的31户村民。村民们的眉头舒展开了,一位村民握着都吉西让的手,笑着说:“书记,多亏你们费心协调,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以后再也不用为这事发愁了!”
同心同德 厚积薄发促增收
2023年,村“两委”与农优农业开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为期30年的合作合同,致力于方竹笋产业的开发与建设。依据合同条款,流转捧塔村集体林2000亩,村集体每年借此可稳定获得约两万元收入,为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源头活水。
方竹笋见效非一日之功。“我们都没种过竹子”“种这个有效益吗”……起初,村民对此多有疑虑,都吉西让和村“两委”成员就不断给村民做思想工作。随着项目的推进,方竹笋产业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直接的资金收益,还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在种植、管护、采收等环节,大量村民参与其中,村集体务工经济收益可达8万元,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此外,林麝养殖也是捧塔村的另一项重点特色产业。捧塔村有着悠久的林麝养殖历史,加之市场对林麝产品需求旺盛,以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在都吉西让和村“两委”的谋划、协调下,这项产业再次在捧塔村启动。目前,已有12户村民决定参与林麝养殖,圈舍修建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待产业步入正轨,林麝养殖将不仅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也让村民们对未来的发展“钱景”和丰厚收益充满期待。
如今,捧塔村里生机勃勃,处处彰显着希望与活力。回望驻村以来的种种经历,都吉西让表示,“我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之事,但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总算不忘初心,不负家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