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7日,在理塘县“勒通古镇·千户藏寨”景区的“妈妈树”非遗工坊,一群“织女”正在忙着赶制浙江的“妮热”产品订单,有的在盘线团,有的在经线,有的在织毯……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据了解,“妮热”是理塘县传统纺织手工艺,汉语意为“羊毛被毯”,是雪域高原藏族群众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制作需经过捻线、染色、编织等繁复工序,是理塘妇女掌握最普遍、技术最成熟的非遗手工技艺之一。
在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的时代浪潮中,理塘县“妈妈树”非遗工坊自2020年6月成立以来,依托“政府+社区+企业+专家+妇女”的协同模式,凭借甘孜州非遗代表性项目“妮热”(羊毛被毯)技艺与植物染技法,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传承、女性赋能、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成为理塘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闪亮名片。
“‘妮热’以前除了给自己家里织以外没其它用途,现在能织出这么多产品,销量也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蒸蒸日上,连年轻的学徒也很努力在学习这门手艺。”“妈妈树”非遗工坊全职妈妈泽仁拉姆介绍说。如今,非遗工坊带动6名全职妈妈、2名设计师稳定就业,50余名妇女灵活增收,全县超300名女性通过非遗技能重拾自信,还通过文旅宿集项目解决5名青年就业,推动当地经济多元化。
在发展过程中,“妈妈树”的跨域合作之路不断延伸。今年1月,“理塘妈妈树非遗产品联合成都巧帆棕编产业研发中心”在新都挂牌,开启国家级非遗棕编与“妮热”的合作篇章。6月,借助“2025泰国之约—中国(四川)精品购物节”平台,“妈妈树”产品随巧帆棕编亮相曼谷,与20余家泰国及东南亚采购商洽谈,不仅瞄准泰国市场,更借力拓展柬埔寨、老挝等次级市场,迈出国际化关键一步。
近年来,“妈妈树”非遗工坊团队将“妮热”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已开发出背包、靠垫、挂毯、挂画等系列产品,并创新融入时装、家居等现代生活场景,让濒危老手艺焕发新活力,产品远销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等10余个国家。“‘妈妈树’现在可能只是一棵树,未来我希望它成长为一片林,以‘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为民族地区非遗保护赋能乡村振兴走出一条新路子。”“妈妈树”非遗工坊主理人曲珍充满信心地说。
黄冬花 叶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