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9月12日

特教老师:以爱为名 点亮星光

州特殊教育学校。

刘艳为孩子们授课。

伴着烂漫花枝,陈凤与学生们欢快走在街头。

四郎措带着学生们参加演出活动后留影。

◎全媒体记者 兰色拉姆 文/图

从康定新城一直往上,就来到了康定市榆林乡,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州特校)就坐落在这里。这里有一群默默的特殊教育守望者,他们用爱呵护学生,为成长护航,让这些像星星一样的孩子在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星空中闪耀光芒。

刘艳、陈凤、四郎措是这群特教老师中的代表,她们或十五年深耕特教一线,牵头省级重点课题为民族地区特教破题;或十三年扎根无声课堂,转身驻村帮扶将教育初心种进高原乡村;或十二年摸索出独特教法,让听障学生站上省级艺术舞台。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州特校,探寻她们故事里的热爱和坚守。

刘艳:十五载深耕,做特校成长的“见证者”

2010年盛夏,刚大学毕业的刘艳来到州特校时,校园只有简陋的教学楼,20多名学生的身影在院子里显得格外单薄。“既然来了,就把心留在这里。”这句对自己的承诺,成了她此后十五年坚守的起点。

十五年来,从数学教师到小学部教研组长,再到教研室负责人、副教导主任,刘艳始终没离开过一线教学。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整理教学资料,放学后推迟一小时下班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周末主动留在学校带领教研组研讨教学方案,成了她的日常。面对听力障碍学生,她会反复讲解数学公式,直到对方用手语表示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她会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把“服务学生、奉献学生”的理念落到每一个细节里。

在教学研究领域,刘艳同样不曾懈怠。作为主研人员,她参与的2015年四川省级重点课题《甘孜州地区听力障碍学生传承藏戏面具制作工艺的教学实践研究》,让藏文化通过课堂走进孩子的生活;她牵头的《新课标引领性新教材在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中使用的调查研究——以三州地区为例》,为民族地区特教教材的适配与推广提供了实践参考。十五年间,她收获了四川省优秀教师、甘孜州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可在她看来,比荣誉更珍贵的是学校的变化:崭新的建筑群、150余名学生、50多名教职工,从只关注知识教育到兼顾就业发展,从校内教学到校外联合,刘艳感叹:“孩子们的成长路径越来越宽,这就是我坚守的意义。”

如今,站在新的教学楼里,刘艳常对年轻教师说:“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家人,更是一群人。” 这句话里,藏着她十五年特教生涯的赤诚,也藏着州特校一步步发展的温暖密码。

陈凤:从讲台到田野的“追光者”

1990年出生的四川中江姑娘陈凤,怀揣着“让每个生命都被照亮”的信念,在2012年走进了州特校。

在听障孩子的课堂上,陈凤是“翻译官”,也是“引路人”。为了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可感,她将手语、肢体语言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把“春天”转化为花开的图片,把“勇气”具象为握拳的动作。面对毕业班学生,她逐人梳理学情,针对阅读理解和写作短板制定专项辅导计划,周末也常泡在学校为学生答疑。2024 年夏天,她带的第三届听障毕业班除1名学生选择职业高中外,其余全部考入普通高中,创下学校初升高的历史性突破。而她带的第一届毕业生中,已有3人考入本科院校,学生拉姆的蜕变更是极其显著,从最初的内向自卑,到后来自信开朗地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残疾人田径赛事,甚至在全国听障人士马拉松比赛中斩获第四名,填补甘孜州该项目空白,这背后是陈凤九年的陪伴与引导,陈凤说:“我不仅是她的老师,更像她的大姐姐,看着她成长,比自己获奖还开心。”

2024年10月,陈凤成了甘孜县甘孜镇麻达卡村驻村第一书记。“教育不分地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讲台。”带着这份初心,她奔赴700多公里外、海拔3500米的乡村,把“学生”换成了全村70户185名村民。寒假走访时,她发现村里孩子作业无人辅导、汉字书写不规范,当即在村活动室开设“双班”:上午的作业辅导课,她按年级分层教学,解决家长“孩子作业没人管”的难题;下午的硬笔书法课,她自编《基本笔画》《主笔训练》教材,从握笔姿势教起,还借着“‘人’字先撇后捺,做人先弯腰再挺直”的比喻,把品格教育融入教学。寒冬里,活动室的灯光成了村里最暖的所在,孩子们工整的字迹、家长们感激的眼神,都是她“教育扶贫”路上最实在的回馈。

她的坚守,托起了三届“折翼天使”的希望,更点燃了无数听障孩子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成绩是孩子们努力的结果,也是学校团队力量的汇聚。”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从点亮无声世界到托举乡村未来,陈凤相信,教育者的担当,从不止于一方教室。

四郎措:为无声世界掌灯的 “音乐人”

“老师,音乐是什么样的?”十二年前,刚入职州特校的康定姑娘四郎措,被一群听障孩子这样追问。当她看到孩子们把脸颊贴在嗡鸣的音箱上,用颤抖的掌心“触摸”声响时,泪水瞬间涌了上来。那一幕让她真切感受到,特殊孩子对音乐的渴望,像黑暗中微弱却执着的萤火。

从那天起,四郎措成了这些孩子的“音乐领路人”。为了让听障孩子“看见”音乐,她摸索出“以数代乐”的方法,用数字标注节奏的强弱;为了让他们“读懂”旋律里的情感,她创造“以型代情”的方式,用身体造型传递音乐的温度。课后的排练厅里,她陪着孩子反复练习踢踏舞的步伐,纠正合唱的口型,汗水浸湿练功服、嗓子喊到沙哑是常事,可当孩子们第一次跟着她的手势踏出整齐舞步,当纯净的和声在排练厅响起时,四郎措觉得一切都值得。

十年坚持,终有收获。四郎措带领学生编排的踢踏舞《青春》获四川省残疾人艺术节三等奖,舞蹈《希望》摘得甘孜州艺术教育竞赛一等奖,合唱《大山走出的孩子》捧回省级声乐优秀奖。2020年夏天,她收到了珍贵的教师节礼物:5名首届初中毕业生被四川省残疾人艺术团录取。孩子们挥舞着手臂,用手语激动地喊出“老师!我们有工作啦!”的瞬间,四郎措躲在教室门外泣不成声。那些曾贴着音箱“听”音乐的孩子,终于真正走进了音乐的世界。

2015年担任政教主任后,四郎措的责任又多了一层。她带领孩子们走进社区、敬老院,用舞蹈传递温暖,用劳动回馈社会,3名学生还荣获省州级“美德少年”勋章。而她自己,也收获了甘孜州优秀教师、全国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等荣誉。“我想做高原特教的点灯人。” 四郎措常说,她始终记得入职时的誓言,让每个特殊孩子在祖国的蓝天下,成长为身残志坚、会生活、懂感恩的格桑花。

在州特校,刘艳、陈凤、四郎措只是众多特教教师的一员。他们用时光浇灌热爱,用专业破解教学难题,让残障孩子在雪域高原上拥有了追逐梦想的底气。当记者离开学校时,走廊里还能看到老师辅导学生的身影,教室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