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李立编著的《中国远征军》以其独特的口述史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窗口。全书通过普通将士的亲身经历,还原了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的壮烈史诗。
李立的《中国远征军》采用口述历史方法,将宏大历史还原为具体可感的个人经历。书中收录的不仅是高级将领的决策回忆,更多的是普通士兵在异国战场上的生死体验。这些亲历者的声音穿越时空,让读者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
书中一位老兵回忆第一次见到“飞虎队”P-40战斗机时的震撼;另一位幸存者讲述背负戴安澜将军遗体穿越野人山的艰难历程。这些微观叙事填补了官方史料的空白,纠正了长期以来对远征军历史的简化认知。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种多元而立体的历史呈现尤为重要,它让普通士兵的声音得以进入民族记忆的核心地带。
《中国远征军》生动呈现了远征军如何以血肉之躯捍卫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书中对仁安羌解围战的记述尤为震撼:1942年4月,孙立人将军率领新38师以不满千人的兵力,击败数倍于己的日军,解救7500名被围英军。一位参战老兵回忆道:“英军士兵抱着我们的战士痛哭,高喊‘中国万岁’。”
随着战局恶化,远征军经历了惨烈的缅北大溃退。书中“兵败野人山”一章揭露了这支军队最为悲壮的一页——约4万名官兵在撤退途中死于饥饿、疾病和日军追击。一位女兵回忆:“沿途都是战友的尸体,我们连掩埋的力气都没有。”
1943-1945年的反攻阶段,重组后的远征军协同盟军展开复仇之战。书中详细记录了松山战役的惨烈——71军甚至组建了由9-15岁孤儿组成的“娃娃兵”方阵。一位军官回忆:“看着那些孩子冲锋,我们都哭了,但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最终,远征军以近20万人的伤亡代价,重新打通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用鲜血证明,中国是全球战略格局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力量。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李立的《中国远征军》提供了超越意识形态的历史认知框架。它从民族大义的高度,还原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真相。
书中通过参战将士的多元背景展现了抗战力量的广泛社会基础。一位老兵回忆:“我们打仗是为了不让日本人占领我们的土地。”这种朴素而真挚的爱国情怀,带来了一支军队同仇敌忾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并未回避历史中的矛盾。关于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不同受访者给出了不同解释。这种多元视角的并置,使读者能够自行判断历史的复杂性。
今天,社会对远征军的历史评价日趋客观公正。李立的著作正是这一历史认知转变的重要产物,它标志着我们民族已经具备足够的自信,能够正视历史的全貌。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种包容、多元的历史观尤为重要。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中国远征军》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与地位,最终取决于它面对危机时的团结与担当。80年前,不同党派的中国人共同捍卫了民族的生存与尊严;今天,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大局观与使命感。这正是《中国远征军》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最为珍贵的价值所在。
◎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