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凝心铸魂
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
凝聚思想共识,方能筑牢民族团结的深厚根基。甘孜州始终坚持高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用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实施党建领航、宣传教育、文化浸润、发展共富、互嵌共融、品牌创建和法治护航“七大行动”,不断增进“五个认同”,赋能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发展。
2014年,正式启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2021年州委十二次党代会上,甘孜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在涉藏地区率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为全州工作主线,在《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的报告中,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列为全州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坚持一条主线、打造两区三地、培育四大动能、实施五大战略”总体工作格局,为新时代甘孜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2022年,十二届中共甘孜州委创新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进寺庙”实践行动,持续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
甘孜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全过程,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纳入“十四五”规划,先后制定出台《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甘孜州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进寺庙”实践行动方案》等政策法规和系列文件,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确保了高位推进的工作态势。
同时,成立以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州委民族工作会议,每年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都专门研究民族团结工作,州党代会、州委全会、州两会工作报告中都有民族团结篇幅。相继举行深化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果推进会暨“民族团结进家庭进寺庙”实践行动互观互检活动、召开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推进会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久久为功、高位推进,为甘孜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一步步拾级而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聚焦党员干部这个“关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和党员干部年度培训计划及各级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范围,在州委党校、州民干校开设专题课程和研讨班,定期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讨会,开展常态化教育培训,切实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持续讲好甘孜州民族团结故事,离不开深入持久地组织开展各类接地气、有温度、显活力、聚民心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甘孜州民族宗教委主任向锋表示,甘孜州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与多领域工作深度融合,大力开展民族政策法规与民族团结知识宣传活动,构建起大宣传格局,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重在日常,抓在经常。甘孜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建立起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用中华文化浸润民族团结、滋养民族血脉,以奋进之姿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进寺庙”实践行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八进+”活动,定期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个意识”“五二三学教”“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打造民族团结“大篷车”“格桑花开·雪域高原——咔哒时间”“天际牧场”“牧场乡音”“润道有声”等州县(市)宣讲品牌,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书画长廊、民族团结广场等阵地,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心灵深处,进一步促进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基层、见实效。
从宣讲品牌的春风化雨,到实践行动的深入人心,从民族团结示范点的精心打造,到“八进+”活动的遍地开花,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民族团结创建体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招牌越擦越亮。
交融共进
激活民族团结蓬勃活力
扎念琴的旋律如清泉流淌,甘孜踢踏的舞步热情奔放,巍峨的贡嘎山高峻挺拔,欢腾的金沙江奔流不息。山水之间,是甘孜州各族群众同饮一壶酥油茶、共跳一支舞蹈的幸福场景。
“建州75年来,甘孜州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理念早已深深融入全州各族群众血脉,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奋进,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发展繁荣的赞歌。”甘孜州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苏元明说。
作为川西高原上的民族团结之地,甘孜州恰似一把打开多民族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承载着南北文化交汇的重任,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辉煌历史。精湛的歌舞、惊艳的彩绘、多彩的唐卡、精美的土陶,在岁月的变迁中熠熠闪光,将非遗勾勒成永恒的绚烂。在民族团结的大舞台上,娓娓讲述“民族团结石榴籽家园”品牌故事。
文化的浸润与语言的互通,让民族团结共识融入日常烟火。依托“全域博物馆之州”打造,深挖康巴文化、茶马文化、情歌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体现“共同性”“融合性”的文物古籍和“三交”故事。打造《阿依嫫嫫》《康定情歌》《长征长征》等精品演艺剧目,数字化展陈“五星出东方”织锦复制品、唐卡艺术等文物,生动讲述甘孜高原的“三交”故事。出台我州首部精神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甘孜藏族自治州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打造茶马古道、红军长征路、最美318研学线路和各族青少年交流研学基地,加快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打造“丝路甘孜·川西秘境”文旅品牌,实现康巴文化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共享,让文化遗产成为促进各民族情感交融的“时空纽带”。
进入新时代,甘孜州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断巩固。以“互嵌”为导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深入开展,拓展到企业、机关、社区、学校、景区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深入推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不胜枚举。
信短情长,相聚于笔端,通过书信的方式传递千里之外的祝福,全州78所学校与浙江、成都等地结对,“浙甘青少年书信交流”促成2000对“云端笔友”,架起了两地少年儿童的民族友谊之桥。依托省内外对口支援帮扶机制,组织干部职工、青少年学生、农牧民代表3万余人到省内外学习交流,实施“甘浙好甜”“石榴红研学”等交流活动。
以“民族团结石榴籽家园”品牌为引领,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积极建设民族团结石榴籽家园力量,成立323个乡(镇)“石榴籽工作中心”、2288个村(社区)“石榴籽工作室”、2284支“石榴籽工作队”、培育7730名“育籽员”。采取“1+2+N”联谊模式,全州6.5万余名公职人员全覆盖联谊26万余户农牧民群众家庭和寺庙僧尼,驻州央企、民营企业主动融入,架起干群“连心桥”,并拓展延伸到地震、泥石流等受灾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搭建联谊交友、宣讲政策、纾困解难的干群“互通平台”,在嘘寒问暖、家长里短、你来我往中搭建起一条民族团结精神纽带。
与新疆、青海、西藏及省内毗邻地区签订跨区域联动创建协议,建立川滇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甘孜——攀枝花——雅安——阿坝——凉山基层统战工作川西片区联盟,与雅安等地联合打造318民族团结进步走廊。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从创新实施“旅游促三交六项行动”,通过IP营销、线路设计、服务融合,到以政府主导、企业联盟、文旅融合、媒体跟进的“四位一体”营销策略,再到整合州、县市(景区)、企业联动合力,推出“旅游+”,多样经济提振市场消费的融合发展模式。从推动跟着电影去旅行、跟着花季去旅行、跟着节庆去旅行、做强“清凉避暑IP”到推出“4+N”系列文旅体活动,再到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暨贡嘎艺术季、康定情歌国际音乐节、理塘赛马盛会、色达金马文化节、道孚“安巴节”、德格“岭·格萨尔王音乐季”等大型节庆活动。再延伸至非遗手工体验、藏寨生活探访、高原星空观测等沉浸式项目……
文化旅游的天然纽带,让民族团结的情谊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自然流淌。甘孜州旅游和文化资源位列全省第一,拥有4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州级以上非遗资源量居全省第一。2024年,甘孜州共接待游客4385.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1.50亿元,实现了“游客变使者、流量变增量”。
一系列务实活动举措,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全方位讲好甘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改善民生
厚植民族团结坚实根基
民族团结的根基,植根于民生福祉的沃土。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民族团结最坚实的支撑。
近年来,甘孜州始终以民生保障为抓手,在城镇规划、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中聚焦各族群众需求,用心破解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就医就学、就业创业等急难愁盼问题,将民生服务、纠纷调解、隐患排查等工作融入网格,广泛开展“家和万事兴”“勤劳得收获”“遵守社会公德”等主题评议,推动各民族群众在日常相处中拉近距离、厚植情谊。
把群众“身边事”当作“心头事”,一件件贴心的民生实事,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关怀,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出台加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5+1措施”,深入实施教师、医生“骨干计划”,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远程网络教学”“医疗+互联网”机制持续完善,“空中课堂”覆盖387所学校,建成全州县域医共体和远程阅片中心,教育医疗服务能力发生质的飞跃。
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州创建为牵引,甘孜州推广“卡达噶波调解小分队”“石榴籽调解工作室”等品牌调解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预防和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签订多双边和谐边界协议。常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新推动“三房治理”工作,助力民族团结工作。培育26万名“法律明白人”,“正义雪莲”普法队深入牧场宣讲《民族区域自治法》,“毡房法庭”年均办案1200余件。推广“石榴籽调解工作法”,58个“深耕善治”警务品牌使刑事案件下降15.9%,群众平安满意度连续3年居全省前列,2023年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平凡中得到升华,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发展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产业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
甘孜州抢抓发展机遇,发挥禀赋优势,做实做细文旅之州、能源之州、有机之州“三篇文章”,以生态经济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成势见效。清洁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两千万”、达2031万千瓦,新增电力外送能力600万千瓦、达1805万千瓦。水电开发规模全省第二,累计获批光伏1702万千瓦、光伏开发规模全省第一。硬梁包水电站、白松光伏电站投产发电。全球海拔最高、全省装机规模最大的道孚抽蓄电站开工建设。
同时,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出台和完善倾斜支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供气供暖供氧宜居工程,全面推进“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管理办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设乡村振兴“双百工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34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56个,国省级传统村落94个、268个,乡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经验全国推广。
心若石榴籽,相协赴远方。从日常相处的和谐融洽,到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从思想共识的凝聚升华,到民生福祉的普惠共享。康巴高原上的民族团结,早已融入山川大地与烟火日常。甘孜州各族干部群众休戚与共、携手同行、奋力拼搏,一曲曲和谐、发展、繁荣、奋进的乐章犹如涓涓细流,汇聚起推动甘孜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