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黎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关键生态廊道,全域15.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孕育了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主要水系,年均径流量达791亿立方米,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仅是四川省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更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为甘孜州水生态保护指明了方向。2025年7月召开的州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发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决定》,标志着甘孜水安全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理论维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水安全内涵
水安全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其理论内涵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水安全已从传统的水量保障、防洪减灾单一维度,拓展到涵盖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和水文化传承的多元复合体系。州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刻体现了这一理论创新,将水安全置于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大局中统筹谋划,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
(一)水资源安全:量与质的双重保障
水资源安全是水安全的基础维度,核心在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的基本需求,同时保障水质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甘孜州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其水资源安全具有双重使命:一方面要保障本地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中下游提供优质充足的水资源。
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生产、生态、生活需求,着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体现了水资源安全保障的空间规划思维。同时,全会部署“有序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备用水源地建设”,凸显了水量水质并重的科学理念。这种双重保障既符合甘孜州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水环境安全:污染治理与风险防控的系统工程
水环境安全强调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是水安全的关键环节。全会指出,“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要求“持续开展城乡环境污染治理”,“推进以雨污分流、管网配套为重点的污水管网精细化治理”,体现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的先进理念。全会提出“大力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推进‘两江一河’综合治理和小流域污染防治攻坚”,将河湖健康作为水环境安全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对水环境安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从理论上看,甘孜州的水环境安全建设遵循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理念。全会部署的“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坚持系统观念,从整体性出发,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超越了单一水体治理的传统模式,将水环境安全置于更大尺度的生态系统中考量。这种系统思维对于地处横断山脉复杂生态系统的甘孜州尤为重要,能够有效应对高原地区脆弱的水环境挑战,提升水环境安全保障能力。
(三)水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维系
水生态安全是水安全的深层维度,重点关注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甘孜州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维护水生态安全具有特殊意义。全会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作为重要任务,要求“常态开展生态状况和生态保护成效评估,严厉打击破坏林草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升种质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全会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为水生态安全注入了民族文化维度。传统生态文化中蕴含的环保理念,与现代水生态保护理念高度契合。挖掘传承这些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水生态安全的理论内涵,也能增强各族群众参与水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四)水文化安全: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的融合统一
水文化安全是水安全的精神维度,强调水生态价值的文化认同和人文精神的生态滋养。全会部署“挖掘传承甘孜特色生态文化”“加快推进长征和长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建设”“加快打造‘全域博物馆之州’”,体现了对水文化安全的高度重视。将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与水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能够增强水安全治理的文化软实力,形成全社会珍爱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良好氛围。
从理论渊源看,甘孜州水安全理念深深植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全会以此为根本遵循,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了具有甘孜特色的水安全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既强调水安全的生态属性,也关注其经济和社会维度,为民族地区统筹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现实基础——
甘孜州水安全的成效与优势
近年来,甘孜州委、州政府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将生态立州作为总体工作格局的战略举措,在水安全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生态本底持续夯实:水安全保障的自然根基
甘孜州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其水安全建设提供了先天优势。全州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47%、地表水资源总量占全省的1/4、天然湿地面积占全省的50%、森林面积约占全省的1/3、天然草原面积占全省的58%。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甘孜州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空间优势。州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生产、生态、生活需求”,正是基于对这一生态本底的科学认识,通过空间规划强化水资源保护的战略定力。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甘孜州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全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地表水环境质量优质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6年保持三个“百分之百”,牢牢守住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甘孜州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了系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程。特别是“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有效维护了河湖健康生命,为水环境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水安全治理的法治保障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水安全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全会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完善领导责任体系、监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因地制宜出台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以良法保障善治”。近年来,甘孜州在水安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为水安全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法治建设方面,甘孜州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甘孜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填补了高原生态保护的法律空白。该条例对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作出了全面规定,特别强调了对冰川、雪山、湿地等重要水源涵养地的特殊保护。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甘孜州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河(湖)长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系列创新制度,形成了水安全治理的合力。特别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现了全州所有河流、湖泊、水库管理全覆盖,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有效解决了水安全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
水安全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会指出,“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体现了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治理思路。近年来,甘孜州在水安全治理中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甘孜州“绿色动能持续释放,深入推进文旅之州、有机之州、能源之州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甘孜州“清洁能源开发与电网建设投资达102.6亿元,新增装机70.1万千瓦”“建成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56.9万亩,雅江松茸基地成为四川唯一的全国野生菌有机基地”。这些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节水技术和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增长与水安全保护的良性互动。文旅融合发展是甘孜州水安全治理的一大亮点。甘孜州将美丽河湖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打造了稻城亚丁、海螺沟等一批水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形成了“水美经济”新业态。2025年上半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次首次突破2000万大关,达2025.1万人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生态旅游增强了公众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在民生改善方面,甘孜州将水安全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深化托底性帮扶,争取项目598个、资金20.6亿元”“实施农村供水维修养护工程1073处”,显著提升了农牧区供水保障水平。这种水安全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的模式,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水安全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创新路径——
筑牢水安全屏障谱写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新篇章
基于甘孜州水安全的实践经验,结合州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关于“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发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部署,未来甘孜州水安全保障需要从理论创新和政策实践两个维度协同推进,构建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定位相适应的现代水治理体系。
(一)理论创新:高原水安全治理的系统观
高原地区水安全治理需要确立系统治理观,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考虑。甘孜州的实践表明,单一目标导向的水利工程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系统性风险。按照全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将水安全置于更大的生态系统框架中考量,构建三个层次的系统思维:在垂直方向上,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固态水库与液态径流;在水平方向上,协调上游与下游、左岸与右岸、干流与支流的关系;在时间维度上,平衡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当代需求与后代权益。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理论创新的另一关键。全会提出“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和实现机制”。甘孜州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每年向下游输送大量优质水资源,但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尚未健全。应当积极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水权交易、碳汇交易等市场化手段,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获得合理回报。长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超过万亿元,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将这部分价值转化为甘孜州的保护动力,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方向。
(二)制度创新:构建四位一体的政策体系
健全法治保障体系是筑牢水安全屏障的基础。全会提出“因地制宜出台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为水安全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制定《甘孜藏族自治州水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河(湖)长制、生态流量管控等成熟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针对当前执法能力不足问题,可探索建立“水利+公安+环保”的联合执法机制,提升执法效能。
完善经济调节机制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应当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十四五”末基本建立有利于节水减排的水价形成机制。探索水权确权登记和交易制度,在泸定县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全会强调“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为这些经济调节机制的运用提供了政策空间。
创新协同治理模式是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全会提出“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建议强化“河湖长+”机制,推动河(湖)长制与林长制、田长制等多制融合,形成管理合力。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如“川藏青三省七市州”联防联控模式,共同应对流域性环境问题。在基层治理中,可以进一步推广“沟长+点长”模式,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最末端。
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是实现智慧管理的必然选择。全会提出“积极开展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为水利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应当加快建设甘孜州“水利大脑”,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提升预测预警预报能力。引进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水土流失监测精度。
(三)重点领域:实施五大提升行动
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升行动。全会强调“促进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严格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到2025年全州用水总量控制在4.1亿立方米以内,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1.66万亩。推动工业节水减排,严控高耗水项目准入。开展城乡节水降损,降低管网漏损率。
水灾害防御能力提升行动。全会提出的“统筹抓好火灾、洪灾、地灾等各类隐患排查整治”,要加快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治理,到2025年新建堤防262公里,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达99%。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施11条山洪沟治理。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存量隐患。
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行动。全会提出“大力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要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到2025年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达90%以上。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342处水源地保护工程。强化水土流失治理,新增治理面积236平方公里。
农村供水保障提升行动。全会提出“全面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现代化改造”,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实施254处农村供水工程改造提升,加强水质监测和净化消毒。建立合理水价机制,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水文化培育弘扬提升行动。全会提出“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要挖掘各民族传统水文化资源,建设水情教育基地。开展节水宣传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培育现代水文明。
(四)保障机制:强化四项支撑条件
组织领导支撑。建议成立州级水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重大事项。将水安全纳入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强化责任落实。这一机制与全会“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的要求一脉相承。
资金投入支撑。全会提出“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争取中央资金、专项债券、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州、县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确保配套资金到位。
人才队伍支撑。加强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基层水管员工资待遇,稳定一线队伍。这一支撑与“人才强州”战略相契合。
监督考核支撑。建立水安全督查机制,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引入第三方评估,提高考核科学性。这一机制是落实全会“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具体体现。
甘孜州的水安全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才能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与水安全的长治久安;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激发水利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只有坚持人民至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才能让水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征程上,甘孜州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锚定“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奋力谱写水安全保障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的甘孜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甘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