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扬
四川邛崃夹关古镇地势险要,因古镇西边有“啄子山”“胡大岩”两山对峙如门,白沫江中流而过,故名“夹门关”。后删繁就简,镇名只保留“夹关”二字。
停车,端直朝江边而去,不过几分钟,白沫江便出现眼前了。只见一条七八十米宽的江面上,一座石桥造型奇特——它既不弧如一张弓,也不直如一条线,明明是石板桥,那些石墩却高低起伏,好似一副正在被弹奏的琴键。走在上面,居然还要爬几道不低的石梯。显然,桥是连自行车都无法通行的,而这一点,恰佐证了桥悠久的历史。相传这座桥名为“永寿桥”的古桥,始建于南宋,它的桥体历数次洪水的冲刷和近千年岁月的侵蚀,仍保留着原始风貌。“永寿桥”上游的“庆元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桥面平坦,可通小型三轮车,是真正意义上的石板桥。汽车要到江对岸去,须走下游的“万福桥”。万福桥始建于清宣统元年,仿赵州桥设计,石材采用当地的红砂石,桥身呈拱形,中拱套小拱,共7拱。优越的视野可以远眺全镇,将人、江、桥、楼……一并框进画里。桥下的浅滩和石墩错落,让人能轻松跨越到白沫江中心。万福桥栏杆上的十二生肖石像个个惟妙惟肖,以渐渐暗下去的暮色、平缓流淌的白沫江和幽幽远山为背景,用大光圈模式拍下它们,回看照片,历史之沧桑感与时间之邈远感呼之欲出。古桥就是夹关的灵魂,穿梭其间,仿佛连时间也这里慢了下来,恍惚间,感觉自己似徜徉在江南。
继续溯白沫江而上,拐过一小片竹林,一座仿古的风雨廊桥兀自跳出来般陡然出现了。它仅用一个大拱便横跨了白沫江,把科技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廊桥桥面呈弧形,欲上桥,需爬二三十级台阶,颇有登堂入室的庄重感。廊桥把现代桥梁工艺与古桥造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高标般独立存在,竟又与那三座古桥和谐统一。古镇既要保持它本真的韵味,也要跟得上时代的车轮,廊桥完成了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
不同于多数古镇的被过度现代化开发,夹关古镇的夜安静得让人一夜好眠。晨起,从民宿四楼的露台望下去,才发觉头天晚上居然下了一场大雨,昨日清澈碧绿的白沫江变得浑黄浓俨了,水位上升,几乎快没过永寿桥和庆元桥。太阳将出未出,东方的天空一片微黄,黄中泛红。晨雾缭绕,那红红黄黄的光芒正在朝山、水、桥、民居的每一个角落流淌漫漶。那种美让你在拍下美照后根本无需使用暖色调滤镜去修饰,大自然的光影本就如此真实而有质感。
远处的桥上,有人在望水听水,他们大概如我,也是偶然闯入的外地游人。有人背着菜筐匆匆过桥去,显然,他们是本地赶早市的人。夹关新旧古桥之美,真的带给异乡人惊喜,也真的是原住民休闲生活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