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五大洲的61位外国领导人及有关国家高级别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前政要等共同出席。
长安街上,雄师列阵、铁流滚滚,受阅官兵齐声高呼“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直升机悬挂“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条幅飞过天安门广场;8万羽和平鸽振翅翱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时刻,也是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时刻。
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声震长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世界东方的响亮宣言揭示历史大势、时代潮流、人心所向。
(一)
永定门、天安门、地安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古都北京,中轴线纵贯南北,寄托着华夏民族对家国安宁的美好向往——“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如何得其门而入?这是一个个文明坐标的深切寄望,更是回荡千年的历史叩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它铭刻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石碑上。
古往今来,人类的思考与言说,既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理解,又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影响实践活动的逻辑和进程。
人类社会史笔如椽,昭示和平发展的铁律。
有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得出一个统计结果:如果将有文字记载的5000多年人类历史浓缩成24小时,23个小时都是“战争时间”。
然而在这有限的和平里,人类抓住宝贵的历史时间,成就了蔚为大观的灿烂文明。回望群星闪耀的文明星空,每一次人类发展的跃升都以对和平秩序的建构为基础。
在东方,汉唐中国以“丝绸之路”搭建起跨越亚欧的和平贸易通道,创造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西方,古希腊的众多城邦通过联盟与贸易构建的和平网络,孕育了哲学、数学与戏剧的璀璨成果,润泽后世。
然而,多少文明古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留下人们沉痛的思索。亚里士多德说:“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孔子曰:“圣人之用兵也,以禁残止暴于天下也。”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让和平不再是“战争的中场休息”,为发展留出更为广阔的时空,这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
中华文化血脉赓续,流淌和平发展的追求。
悠悠华夏,有一种深埋在血液里的民族品格。我们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也历来是维护和平的坚定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郑重宣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
汲古而润今,鉴往而知来。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主题便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把“和平性”列为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之一。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