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9月19日

从“遗珠”变“新星”

百年巴塘苹果向新而生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初秋的巴塘,阳光灼烈。9月2日上午,巴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赖祯鹏的手机响起,电话那头询问:“去年那种苹果酒还有吗?我想买两箱。”

收到求购电话,赖祯鹏感到一丝欣慰。

事情要追溯到2023年,巴塘县引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开展四川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合作共建工作。去年,双方联合开发了苹果酒和苹果气泡饮料样品,小范围推广后,好评如潮。产品受到追捧,让他和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们坚信:几乎消失在大众视野的“康南遗珠”——“巴塘苹果”,有望重焕生机。

追根溯源

寻找珍稀品种资源

巴塘被誉为“高原江南”,其自然条件有利于苹果生长。早在 1910年,西洋苹果(作为经济栽培的苹果品种)就被引入巴塘栽种,经百年实生变异和群选群育,形成了60多个品种体系。1965 年,该县的“玫瑰香”品种被评为四川省优质苹果第一名,1974 年被评选为全省优质苹果。在自家房前屋后种几棵苹果树,成为当地村民延续了近百年的传统。

然而,“巴塘苹果”发展逐渐滞后。曾任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处处长的刘卫介绍:“该产业发展面临五大难题:种植方式粗放、加工技术缺乏、绿色防控普及率低、采后处理落后、规模化程度低。”因为效益不好,村民还砍掉了部分苹果树。赖祯鹏痛心地说:“有些老品种就这样消失了。”

转机来自四川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2022年,巴塘县成为四川首批先行县之一,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结成对子,致力于唤醒“沉睡”的苹果资源。

科技共建的首要任务就是“摸家底”,专家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巴塘苹果”地方珍稀品种资源调查。 9月,正是“巴塘苹果”大量成熟的季节。在位于巴塘县城中心的一条步行街上,甘孜州农科所水果专家李创正和摊贩攀谈:“这是‘玫瑰香’吧,那个又是什么品种?能找到果树吗?”在发现略显特别的苹果时,李创的眼睛瞬间亮了几分,想要“追查”到底。

李创表示,截至目前他们已收集到18份种质资源,包括“玫瑰香”“月亮”等特色品种。

科技赋能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在巴塘,家家户户都种的苹果树,如何形成一个大产业?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