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罗文婕 余秋林 文/图
清晨的阳光洒在泸定县得妥镇椒子坪村的坡地上,彝族群众倪万贵正在猪舍里忙碌。藏族干部张锐斌远远走来,两人相视一笑,一声“亲家”脱口而出——这不是血缘的亲人,却胜似亲人。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甘孜大地上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自2022年甘孜州全面启动“民族团结进家庭进寺庙”实践行动以来,一场以党建为引领、以干部联户为载体、以“石榴籽工作室”为支撑的民族团结新实践,正在这里深深扎根、开花结果。
“我们已是一家人”:结对联谊,联出真情
“其实也没给他提供什么大的帮助。”谈起与倪万贵一家的联谊经历,得妥镇党委副书记张锐斌语气朴实,“就是经常宣传一些惠民政策,对接镇上畜牧兽医专业人员帮他做好动物疫情防控、科学养殖指导,有机会就帮他申请产业补助。”
张锐斌坦言,自从“民族团结进家庭进寺庙”实践行动开展以来,得妥镇51名干部职工共联谊360户各族群众,“让我们更好地走进群众、贴近群众,走进他们的家中,走到他们的身边,更好地帮助他们梳理问题、解决困难,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了实处。”
倪万贵是这一实践行动的实实在在受益者。“以前就认识张锐斌,那时他在我们这里驻村。但联谊之后,才真正成了‘亲戚’。”倪万贵说,“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最让倪万贵感慨的是,如今两家常来常往,过彝族年、火把节、藏历新年等都会互相邀请做客,“大家你来我往的,就跟自家人一样。”
从干部到亲人、从帮扶到互助,一场跨越民族的真情联动,正在甘孜的村村寨寨悄然发生,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石榴籽工作室”:群众身边的服务站
结对联谊的同时,一个个“石榴籽工作室”也在基层社区和村落扎根生长,成为民族团结工作的又一重要支点。
在椒子坪村的“石榴籽工作室”,志愿者陈黔正忙着给当地群众解释最新惠民政策。她告诉记者,工作室不仅提供政策咨询、纠纷调解、语言翻译等服务,还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文化联谊等活动。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她直言:“就是希望群众有事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解决得了困难。”
如今在甘孜,这样的“石榴籽工作室”已有2288个,覆盖所有村(社区)和重点寺庙,同时全州还建立了323个乡镇、寺管会(局、所)“石榴籽工作中心”,组建了2884支村(社区)两委班子+村民代表的“石榴籽工作队”,培育了7730名“育籽员”,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域的民族团结服务网络。
这些基层服务平台不仅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民族情感的“最小共鸣箱”。群众在这里反映问题、学习技能、交流文化,工作室则成为凝聚共识、促进融合的基层枢纽,真正实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常态化、机制化。
“1+2+N”:小机制推动大团结
张锐斌与倪万贵之间的故事,背后是我州创新推行的“1+2+N”干部联户机制的有力支撑。据州民宗委副主任刘伟介绍,该机制以1名公职人员及其小家,联谊该人员夫妻双方的2个大家庭,再延伸联系N个群众家庭,形成“干部带头、家庭联动、社会参与”的民族团结网络。
“截至目前,全州6.5万名公职人员已联谊26万余户家庭和僧尼,建立纵向州、县、乡、村四级联络,横向覆盖113个州级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立体化工作体系。”刘伟表示,“我们不仅创新了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方法,更构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平台。”
在这一机制推动下,我州建立了完善的动态联谊机制,实行联谊干部动态调整,拓展联谊受灾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僧尼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部分县(市)还创新建立实践行动联谊工作数字化管理平台。截至目前,全州累计收集困难诉求33238件,解决31905件。
同时,“石榴籽”品牌聚焦特色产业,健全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制度,持续打造文旅、农旅、牧旅融合品牌。全州累计投入2835万元,培育家庭农场3522家,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181个,组建农民合作社4025家,带动7392人就地就业,真正实现了“联谊联到心坎上、帮扶帮到根子上”。
从干部与群众结对联谊,到“石榴籽工作室”扎根基层,再到“1+2+N”机制全面覆盖——我州以党建为红色纽带,系紧了干部与群众、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心。据悉,我州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联谊方式,深化互动内容,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群众最关心的事入手,切实解决其急难愁盼,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