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科技共建给出方案——组建专家团队、攻关科技短板、搭建创新平台、打造示范基地、培养农村人才。专家团队涵盖品种、技术、加工、保鲜、物流、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领域。
在莫多乡郎翁村,来自成都市双流区的川西农林公司,在当地流转300亩土地打造的科技示范园里,苹果树郁郁葱葱。该公司农业职业经理人袁飞介绍:“当地村民基本不修剪果树,树都长得很高。我们将苹果树统一修剪成纺锤树形,这样能更好利用光热条件。”
科技赋能还延伸至加工领域。2023年,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与巴塘联合开发出苹果气泡饮料和酒精含量8%的苹果酒两款产品,并申请了“康南丹珠”商标。产品一经推出,便获得市场认可。
今年,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引进了一家酒企参与产品开发。该酒企负责人朱虹透露,创业5年来,她一直在中国各地寻找有着独特风味的水果,来制作年轻人喜欢的果调酒和NFC果汁。朱虹在巴塘的两天时间里,尝了十多种不同苹果,“‘玫瑰香’最香,‘金冠’口感最好,非常适合做果调酒和果汁。”
向新而行
叫响“巴塘苹果”品牌
“要为巴塘留下懂技术的本地人才,实现当地苹果产业的持续发展。”刘卫表示,专家组已在巴塘县多次开展技术培训,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当地苹果的价值。
在甲英乡波戈西村,2008年出生的次登平日以上山挖虫草、采松茸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听说有专家培训,放下采松茸的安排,主动报名参会。
“以前老家的院子种苹果、藏梨等,后来房子卖了,树也被砍了。”地巫镇中心绒村村民格绒曲批表示,如今,在科技示范带动下,不少人又重新种起了果树。村民扎西泽登家里种了 30 多棵苹果树。今年他收获满满,“产量上去了,一棵树能摘 100多斤果子,价格涨到了6块钱一斤,我家已经卖了差不多1000斤。”
科技共建正给“巴塘苹果”产业带来希望,让它成为当地的“新星”。在品种资源利用方面,专家组计划开展苹果杂交育种工作,选育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在产品加工方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畜牧所副所长曹雨辰表示:“我们计划打造一两个加工产品,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向市场。既解决残次果销售问题,又能叫响‘巴塘苹果’品牌,推动‘巴塘苹果’全产业链发展。”
转载自《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