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9月19日

一次独特人文、瑰丽山水的集中亮相

《带一本书去甘孜》创作前后访谈

折多山风光。 冯光福 摄

作者近照。

《带一本书去甘孜》封面。

◎全媒体记者 兰色拉姆 文/图

一部串联甘孜瑰丽山水与厚重人文的图文书《带一本书去甘孜》,即将随深度文旅书系“中国这么美的30个自治州”第二辑与读者见面。从创作缘起的邀约,到跨越两年的实地探访与反复打磨,这部作品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对话作者王朝书,听她细说这部“甘孜文旅切片”的诞生历程。

记者:您创作的《带一本书去甘孜》就要出版了。您能讲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

王朝书:这是一本全面介绍甘孜州文旅的图文书。全书分别从概述、旅游景点、历史遗迹、自驾路线、乡村旅游、丰饶物产、民俗文化等对甘孜州的文旅资源作了深入介绍。甘孜州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如今,更是旅游热点。本书以甘孜州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为主线,将甘孜州早年就已闻名遐迩的重量级景观、新晋网红景观以及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色串连其中,内容丰富多彩,图片大气精美,读起来让人心生向往。

记者:请问,您创作这本书的缘由是什么?

王朝书:谈到这本书的创作,要从2023年7月说起。那天,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里,一个女孩告诉我,她是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的,现在该社响应国家双循环战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准备策划一套“中国这么美的30个自治州”深度文旅书系,其中,就有甘孜州。她希望我能加入丛书的创作。当时,挂了电话,我即在思考自己能否完成任务。毕竟,过去,我并没有写过旅游类的书。印象中,这类书大多需要对当地风景进行描绘,而我并不喜欢那样泛泛的抒情。所以,我不知道自己的写作是否符合出版社要求。不过,我的顾虑很快被打消。2023年8月12日,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召开了第一次线上视频会。视频会上,我见到了出版社社长刘彦明。刘社长讲了策划丛书的初衷,以及写作要求。刘社长的话,让我对自己完成创作有了信心。因为,这本文旅书的写作,并不是以抒情笔调为主,也不是地方志的写作方式,而是文史结合的写作。这样的写作,我能胜任。所以,从2023年8月起,我即开始着手准备创作此书。

记者:从2023年8月算起,至今已有两年。时间跨度还是比较长。您能讲一下,为什么您用了两年,才完成这本书的创作吗?

王朝书:这本书是约稿,所以,创作需要根据出版社策划而调整。本书最大的调整,是将原来写作的范围由康定扩大到全甘孜州。在最初的策划中,出版社将介绍范围定为“自治州政府驻地”,其考量是多数游客前往自治州旅游时,政府驻地往往是他们的首个落脚点,也是行程中主要的活动区域,以此为核心能贴合大众旅游习惯。不过,出版社在后续与作者的沟通中,发现这一设定需结合实际情况优化,中国地域辽阔,各自治州在面积、地理条件上差异显著,部分自治州的政府驻地,并非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地标。为了更全面地展现自治州的多元魅力,避免因范围局限导致信息片面,出版社最终决定调整策划方向——将介绍范围从“政府驻地”扩大至“整个自治州”,通过更广阔的视角,为读者深入剖析每个自治州的独特价值。

写作方向的调整,对我考验极大。因为甘孜州地域辽阔,18个县(市),要在几万字内,将它们的精彩都呈现出来,难度非常大。为了让读者阅读轻松,本书字数限定在8万字左右,这对作者极具挑战。不过,好在有出版社刘社长把握方向,不断通过线上视频会议,详细讲解写作注意事项。从创作开始,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先后召开了5次线上视频会议。每次视频会议,我都认真参加,记下要点,从而让自己明白该怎么写、写什么。

记者:今天,文旅书已不稀奇。这本《带一本书去甘孜》和过去那些介绍甘孜州的文旅书相比,其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王朝书:我能完成这本《带一本书去甘孜》,也是建立在过去的文旅书的基础上。文旅书的特点之一,是要介绍当地风物历史,如果没有过去的文旅书籍,我要在短时间内掌握甘孜州18个县(市)的历史、文化,是不可能的。因此,本书能得以完成,得益于前辈们的辛劳。

如果要说,这本书和其他文旅书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我认为,最大的不同,是这本书更贴近时代、贴近读者。我没有采用平均叙事的方式介绍甘孜州,而是紧跟时代,将目前甘孜州最受人们关注的景点和整体结合,不仅全面呈现了甘孜州的旅游资源,也紧紧抓住了读者眼球。这得益于刘彦明社长的策划。书中,有近年来甘孜州声名鹊起的墨石公园、鱼子西观景台,还有精选历史遗迹、甘孜的名寨、甘孜的名城以及蜚声中外的贡嘎山、稻城亚丁等,如此,面对甘孜州的广阔天地,读者也能快速进入。当然,这样的策划,也让我的写作变得能够驾驭。

记者:您在创作中有没有遇到困难或压力呢?

王朝书:创作中,最大的压力是丛书中的第一批书籍出版时。2024年10月,昌吉、红河、甘南、大理等8个自治州,顺利出版。而那时,《带一本书去甘孜》还需要修改。当时,我既为作品已出版的老师们感到高兴,也深感压力。此次丛书创作,既是对各自治州文旅事业的助推,也是各自治州文旅底蕴的集中展示,还是对各自治州作者写作的一次检验。本次创作队伍,集中了各自治州写作人才,有的是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有的是长期从事文旅工作的好手,因此,本人能加入到团队中,既感到荣耀,更感到责任重大。当昌吉、红河、甘南、大理等8个自治州的图书顺利出版后,我告诉自己要多努力,不能落后,早日让甘孜州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幸好,通过先后7次修改,本书终于通过了审核,得以于今年,和临夏州、迪庆州、海北州一起集体亮相。

创作中的困难,则是图片。本书的要求是图文并茂,而图片是我的短板。我只能和他人合作。和谁合作,是一个难题。本书所需图片量不仅大,还涉及面广,覆盖全州。谁有这么多图片,一下难到了我。后来,我想到了冯光福老师。幸运的是,当我给冯老师打了电话,他一口答应合作。有了冯光福老师的支持,本书最大的困难得到解决。

记者:您在创作中有没有难忘的事呢?

王朝书:当然有了。这本书是文旅书籍,而要写好文旅,重要的一点是对风土人情的亲身体验。为了写好本书,已有好几年没有出差的我再次深入到康定、甘孜州的山水中。尤其难忘的是,为了体验塔公镇新建多绕嘎目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木雅风情,冒着严寒前往,返程时不巧遇到大风雪,而乘坐的车辆没有链条。那晚,车在冰雪路上行驶,时不时地打滑,司机和我都捏了一把汗。还有到莲花湖,也是偶然决定。因从未去过莲花湖,不知要多少时间,导致出发时晚了,而司机又想替我省钱,不愿在当地过夜,连夜赶回康定,以至那天在路上花了10多个小时。当我顶着月色回家时,心里非常感慨。此外,为了补拍图片,我和冯光福老师在雨季冒着飞石危险,前往色龙村。还有为了完成图片,冯老师多次麻烦朋友。这些点滴,都温暖着我。本书的完成,展现了甘孜州文艺界人士的团结、友爱。

记者:这本书出版后,您认为对甘孜州文旅发展将会起到什么作用?

王朝书:《带一本书去甘孜》出版后,必然会促进甘孜州文旅事业的发展。此次,本书将与《带一本书去海北》《带一本书去迪庆》《带一本书去临夏》一同亮相。4个自治州集中亮相,必然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印象。加之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的平台,全方位宣传、营销,必然会有更多人认识甘孜州、喜欢甘孜州。

记者:创作《带一本书去甘孜》,对您将来的写作有什么意义呢?

王朝书:通过创作本书,让我更坚定自己的写作方向。今天,尽管传统媒体、纸质书刊受到冲击,但通过这本书的创作,让我看到,传播手段的确很重要,传播的内容也极其关键。但只要作品贴近时代、贴近读者,就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