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富
康定是一座特别的城,它因茶马古道而生,因茶马互市而繁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多民族的商人聚居于此、扎根于此。而我,却因为那首脍炙人口的《康定情歌》来到这座向往已久的情歌之城,感受它的美好。
康定现有藏、汉、彝、回、羌、苗等18个民族。千百年来,多民族相处、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锅庄文化、歌舞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以及民风民俗。也正因为康定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相依相存、互敬互重、和谐并存。熟悉这座城市的人都知道,将军桥头有座古老的安觉寺,离它约150米的地方是天主教堂;离天主教堂不到100米的地方是清真寺。寺庙与教堂、红教与黄教,如城里的居民一样,相互谦让、包容,共同发展、共同壮大。
因此,在康定,我感受到的是各民族团结友善、安居乐业,城市祥和,家庭和睦,人民幸福。我也认为,每一个小家庭的和谐幸福,就是整个康定大家庭的和谐幸福。我认识的康定画家刘德华一家,或许就是千万个和谐小家庭的一个代表。
是的,这位画家与歌星刘德华同名。他家住在折多河畔老城区一所老小区的二楼。初夏的一个夜晚,我前去拜访,受到刘德华夫妇、女儿、女婿、孙子的热情相迎。
客厅墙壁上挂着刘德华画的国画。一踏进屋,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温馨、热情,是这个家庭给我的第一印象。
刘德华今年79岁,人清瘦,斯文儒雅,头发已白,却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看上去只有70岁,用“鹤发童颜”形容最恰当不过。
“您是汉族吧?”我见刘德华皮肤白皙,没有一点康巴汉子的特征。出乎意料,他说他是地地道道的藏族人,刘德华是他的汉名,藏名叫益西旺都,1943年出生于康定。因学习成绩好,尤其是画画有天赋,被保送到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就读,1962年毕业分配到丹巴县城区小学工作,后调到丹巴县文化馆,1976年回到康定县总工会工作,1986年被组织上调到康定师范学院任美术教师,直至退休。
工作之余,刘德华喜欢去外面写生,画反映藏民新生活的国画。他的作品曾在北京、香港和阿尔及利亚展出,先后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四川省新中国成立40周年国画年画大展、省部级美展,并多次获奖。他还加入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教育学会,被评为高级讲师,是甘孜州的知名画家。
任教期间,刘德华常被县文化馆借调,参加藏画主题创作组,主要画唐卡。他用国画风格并借助藏传佛教绘画手法,创作了大量反映康定地区民族大融合的作品。
作为土生土长的康定画家,刘德华说自己就是把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情歌之城的美、多民族和谐的美画出来。他喜欢在康定大地行走、写生,让画作充满生活气息,反映时代变迁。他最新的国画作品《藏寨新貌》已被甘孜州委组织部收藏,用于宣传乡村振兴。
在刘德华的感染下,妻子杨国秀也爱上绘画。杨国秀是汉族人,退休后陶醉于艺术追求,常与丈夫一同外出采风、写生,生活幸福而充实。
刘德华的儿子刘康杨继承父亲绘画基因,现任教于四川民族学院美术学院;女儿刘丹杨学数学,现任教于康定市第二中学。
巧的是,刘德华夫妇是藏汉结合家庭,儿女也是藏汉结合家庭:儿媳是四川广安市人,在四川民族学院工作;女婿是四川九龙县人,在理塘县移动公司工作。我们说康定是一座大融合之城,那么刘德华的家庭就是一个大融合之家。
“悠闲地创作,悠闲地生活,是这个好时代好环境给予我的安稳和舒适。”告别时,刘德华幸福地说。
在康定,像刘德华这样的多民族家庭有很多。这些家庭的和谐共处、幸福美好,生动诠释了康定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情歌之城的和谐美”。